略懂了阳明心学,再看《净空法师讲六祖坛经》(摘录一段附文后),原来竟如此简单,不就是"致良知.那事儿吗?无不是讲无心外之理丶知行合一丶致良知这一件事。良知、天理就是本性。只是各教讲求得见本性的说法有不同,但最终,无不是求一个终极的天理或说人性或说道。怎么求得?灭私欲丶存天理而己。
酒肉穿肠过,佛在心中坐。终极天理,存在于己心,何假外求?何须外求?何须形式上求?何须格物上求?心中存有天理,其他一切都是浮云!
真正心只纯乎天理,再无丝毫私欲,何须看他怎么说,只看他如何行!此孔子所谓"听其言,观其行"!言行不一,知行不能合一,再怎么说得声悲色动丶天花乱坠,也只是徒逞口舌之言,故作表演而已!
物同此理,人同此心,都是同一个天理人心,本性何尝有纤亳差别?!
物比兽好,兽又比人强,沒那么多私欲可除可克。天理纯存于物上,格物可终究得天理,一物之理,即是万物之理,即是人性!万物何曾有善恶?人性也无善恶!
虽说物上也可格得天理,但是人、物分离去格去求,是二而不是一,是舍近求远,骑牛找牛。格得辛苦,还易迷路。是曲径通幽,是从北冰洋绕到大西洋。庄子说"道在溲中,道在瓦砾″,确如此。但你如何格得出?道在宇宙万物任一事物都存有,而且存的都是同一个理 ̄天理。如果你格出的理,不适合于其中任何一物,那格出都不是天理,而是邪说。所以,既然天理同样存于人心,存于自己本心本性本体,那我们何须舍近求远,于心外求理,何须心外有物。去得私欲,惟精惟一,就是纯乎天理。此时,物理就是你人心,就是你本性。所以先生说"无心外之物,无心外之理"。于物上求理,是一而二。
于自己心上求理,是合二为一,是二而一,是直通目标的直线距离,不用走半点弯路。去得私欲,纯乎天理,即是天人合一。则万物万事万理无不在你心里!
据此认为先生是唯心主义,就如佛在《金刚经》所说的"是人不解我说意"。是沒真正理解先生的意思。唯心丶唯物是方法论的区别。阳明心学不是唯心,也不是唯物,是唯心丶唯物的合二为一,是迄今为止,儒学思想的至高点,是全人类思想的至高点。西方尼采哲学丶荣格丶佛洛依德心理学等,是其心学的一个分枝应用。
真正理解了这些,你也就会理解,为何其他两家花那么大的篇幅,去讲心法类似的东西。因为我们固有的思想,执着于世俗的经验,很难超脱逃出。只得不停讲,反复讲,以求你能不执着迷于,能摆脱已有的经验丶看法和思想。
舍得一切法,成得万世功。执着丶迷恋丶囿于脑海中你原有的思想,可以毫不客气的说,你永远最多也只能走到"天理"的门槛边,永远跨不那道"槛",永远只是槛外人,入不了槛内。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不是说他不做坏事了,就可超脱成圣成圣。是说他放下以前的执着迷误。越过了心头那道"槛"。
阳明十五岁时所作的怪诗"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揭示也就是这个道理 ̄𣎴要拘于现有的经验去看待问题,要有辩证的思想。一部巜金刚经》,也无不揭示这个道理。"如伐逾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不要有任何先见之明。"物来则应,过后不留"。"不是幡动,不是风动,是你心动"。心不动,万物于你何干?!心若动,万物随你而转!
舍得一切法后,就能登堂入室!否则,就是骑高牛大马,入一尺狗窦。即使磕得头破血流,仍是进不得。那么舍得一切法,如何进?阳明心学不同于其他二家的地方,就在于只要你能舍得法,就会直接把你牵进门!如何牵?"致良知"!"知行合一″!至于你不肯再走再行,天王老子也没办法,谁也无法抱着你,却又让你脚踏地的走进门。路只能你自己去做。
这己经很不错了。其他二家,只是远远把手一指,告诉你,天理就在那里。那里是哪里?那里就是那里,也是这里!你自己去摸索。也告诉你,去那里该怎么走,如禅定、施舍、忍辱…费你一生工夫,到底到不了门边!就如同理学家让你格物求理,理没格到,人累个半死!阳明先生可说是吃了这样的大苦头。如果你不介意,也可去格上求理。[偷笑]
总之,学心学,你要先存个"天理就在我心"的诚意,立个"我当作圣贤”的志,并为实现这志,意念坚定的去行,从孝亲尊师友弟敬人做起,从洒扫洗衣收碗的小事做起。从做人做起。做得了人,就做得了事,做不了人,即使侥幸成事,终究也会坏事!仁义礼智信,谦良恭谨让,都是事上磨做人。巛大学》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都是讲道德,讲做人!"道盛德至善″,即存得天理,即是是"致良知",即为圣贤!
诸位注意切不可认为仁义礼智信之类就是天理,就是良知,这所有一切,只是良知所生,良知是其母,是其始,是其"发而皆中节″。良知丶天理只是"中而未发"。
《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至中者,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天理、良知是太极,是道,是"中而未发",是明心见性。是万物之事之始,之母。仁义礼智信、谦良恭谨让只是其生之子丶之孙丶之子子孙孙。是其"发而皆中节"的一种体现,是其外在的表现形式。
是佛所说的"法,非法,非非法。"是"是名…非名″,是"空,非空,非空非有”。是《心经》的"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一句话,是"无所得丨。
附;《净空法师讲六祖坛经》摘录
由此可知,自心是佛,自心就是自性。自性本来清净,自性本无染著,自性本来解脱,并不是见性之外,别有一个能修、能证的解脱。
六祖说:‘佛法是不二之法。’只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就是不二法门。见性就是禅定、解脱,禅定、解脱就是见性,这是三而一,一而三,即三即一,即一即三,是谓之不二之法。慧海禅师《顿悟入道要门论》云:‘欲修何法,即得解脱?唯有顿悟一门,即得解脱。云何为顿悟?顿者,顿除妄念,放得下;悟者,悟无所得,看得破。问:从何而修?答:从根本修。云何从根本修?答:心为根本。云何知心为根本?答:《楞伽经》云:心生即种种法生,心灭即种种法灭。《维摩经》云: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遗教经》云:但制心一处(控制心在一处),无事不办。经云: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智人调心不调身,愚人调身不调心。《佛名经》云:罪从心生,还从心灭。由是之故,知道善恶一切皆是由于自己的心,所以心是根本。如果想求解脱,首先必须认清根本。要是不能通达这个道理,必定是徒劳无功,著相外求,无有是处。’禅门经云:‘于内觉观,如一念顷,即证菩提。’而根本的修法,就是修习禅定。何谓‘禅’?妄念不生为禅。何谓‘定’?坐见本性为定。本性者,就是自己不生不灭的真心。‘定者,对境无心,八风不能动。’八风是指:利益、衰耗、毁谤、荣誉、称赞、讥刺、受苦、受乐,这八种境界。若能于此八种境界中如如不动,得此定者,虽是凡夫,即入佛位。《菩萨戒经》云:‘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证得如此境界,就是解脱,就是不二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