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章)
前段时间,我回老家,恰巧邻居阿姨来我家借东西。她很热情地拉着我闲话家常,谈及我在北京工作时,她问我每个月挣多少钱。不由我回答,她又异常兴奋地问我:“我看网上说,北京煎饼摊大妈一个月挣三万,是不是真的?”
在心里默默感叹了互联网时代消息传播之快,我点点头说是的。阿姨话锋一转又对准了我:“那你一个月挣多少?”
得知我的工资时,阿姨毫不掩饰地露出了嫌弃之色:“怎么才挣那么点钱啊?你还不如人家卖煎饼呢!念那多年书有啥用啊?”
我尴尬地笑,不知如何作答。
打开手机,微信微博大家似乎都在戏谑“工作不如卖煎饼”系列,有人直接终结道:“读书无用”,而且点赞很多。
但是,那些认为“读书无用”的人,后来怎么样了?
我无法穿透屏幕,跟在那些人背后,去看看他们这一生如何生活。
我却忍不住想起初中时的一个朋友,那时候我们关系很好,她性格开朗,学习成绩也不差,我们曾坐在一起谈天说地聊梦想,憧憬着一起上大学,还想象过未来白马王子的模样。但是,初三时她跟我说她要退学去打工了。她家庭条件不太好,哥哥考上了大学,父母有重男轻女思想,她自己也觉得读书没什么用,决定跟着堂姐去打工挣钱。离开学校后,我们曾通过几次信,从信中可以看出,在那时的她看来逃离学校是一种解脱。那时的我,只有对好友分别的不舍之情。
青春年少,谁也未曾想到,后来我们的人生驶向不同的方向,而且相距越来越远。
后来,我考上了高中,我们失去了联系。繁重的学业、高考的压力,使我无暇回望过去。在一重一重的推力之下,我终于踏进了大学,参加同学聚会时,她已经结婚了,据说丈夫和她在同一个工厂。她怀抱孩子,面容憔悴,一路走时,她不断地向我倾诉着生活的琐碎,辛苦带孩子还要和婆婆勾心斗角,言语间满是生活的艰辛与无奈。
或许,我未结婚生子,无法体会为人妻母的辛酸。但是,她与我同岁,在一个女生充满无限可能的年纪,却满身疲惫,我感到无尽的悲哀。她仿佛开倦了的花朵,哀哀地挂在枝头。
却只能用一些自己都觉得浅薄的话语安慰她,不敢问她是否后悔当初的决定。
就如同那位嫌弃过我的阿姨一样,大多数持有“读书无用”这一观点的人,都把“读书”和“挣钱”之间画上了等号,在他们的观念里,读书有用的意思就是读书越多就要挣钱越多,如若不然,就立马推翻,高举起“读书无用”的牌子。
他们还会举出无数没有读书却成功的人,来证明这一观点。大到首富李嘉诚,小到身边无数的小企业家小老板。但是,他们没有算过这些人在茫茫人海中的概率。
曾在网上看过这样一个笑话:老师在高考前开动员会鼓励学生,说改变你们命运的机会来了,马上有同学问:“老师我们家要拆迁了吗?”
拆迁暴富这种小概率事件,无异于天上掉馅饼。
这一类人,颇具阿Q精神。当他自己不够努力,或者不想努力,就否定了整个社会,自欺欺人。甚至以“过来人”的身份讲这些偏见理论,误导别人。
目光短浅之人,只会看到打工所带来目所能见的金钱收入。不愿意为读书投入金钱和时间的成本,未来的回报周期太长,哪有眼前利益切实?这正是思维的贫瘠,所导致的现实的困顿。
《庄子·秋水》有云: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这段话说的正是这些思维贫瘠,目光短浅的人:你无法和井底之蛙谈大海,因为它被空间所困;你无法和夏天的虫谈论冬天的冰,因为他们被季节时间所困;你无法和乡野之民谈论大道,因为他们受有限教育所困。
所以,读书的意义最重要在于,它能够让一个人突破自己的地域、阶层、语言局限,有更开阔的眼界,看到自己从未到过的地方,从未经历过的人生。对世界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人生才会有更多的选择机会。
而且,这种眼界的狭隘、目光的短浅,会影响你对下一代的教育方式,甚至会代代相传,关系到几代人的命运。
最后一次见我的那个初中的朋友,是在我大学毕业后的一个春节。寒冬正月的初五,纷纷扬扬的大雪覆盖着苍茫原野,在公交车站,她说她在等一个朋友,匆匆地打过招呼后她上了一辆黑色轿车。后来,听周围村子的人说,她扔下孩子跟别的男人跑了。就在那个大雪的初五。
迄今为止,她都没有再回来过。
(ps:看到这了,点个喜欢再走吧。坚持原创,持续更新。喜欢我的文字,欢迎关注。么么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