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眼看到2017年《环球人物》第10期封面那个年轻英俊的徐志摩像,便准备将《徐志摩,被隐去的另一面》拿来一读。
不为什么,只为喜欢。喜欢他的诗,比如《再别康桥》,比如《偶然》,比如……
不为什么,只是好奇。好奇徐志摩被隐去的另一面是什么。
徐志摩,每一个喜欢现代诗的读书人都不可能绕过去的名字。但更多人知道的是他的“被放大的两段婚姻、三个女人和几首口耳相传的爱情诗。两段婚姻是他与张幼仪与陆小曼的婚姻,三个女人是指除婚姻中的那俩女人之外的另一个叫林徽因的女人。那么,徐志摩被隐去的另一面是什么呢?“是怀揣着救国梦想渡海、以政论文章针砭时弊的青年热血”。“徐志摩直到去世都是青年,年仅35岁”。
年仅35岁去世,必然是一种不幸。因为死在了不该死的年龄。
1931年11月19日清晨,徐志摩乘“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出发飞往北平,终因飞机误触山头而遇难。与陆小曼最后的争吵,以及赶赴林徽因在北平协和小礼堂的报告会,似乎为徐志摩的人生画了一个桃色的句号。
对于徐志摩的死,胡适先生曾说:“那样的死法也许只有徐志摩最配。死在天空之中,大雨淋着,大雾笼罩着,大火焚烧着,那撞不倒的山头在旁边冷眼瞧着,我们新时代的新诗人,就是要自己挑一种死法,也挑不出更合适、更悲壮的了。”无论胡先生的语言多么富有诗意,也难掩其悲痛惋惜之情;无论这样的死法多么“合适”、“悲壮”,毕竟还是不幸。
而这不幸之后,是不是注定要留下一些说法?
遭遇不幸,恐怕真的难逃要有说法的命运。
徐志摩是这样。
这篇长文《徐志摩,被隐去的另一面》,就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一个解答。
屈原抱石自沉汨罗江,我们听到的并不仅仅是褒扬的声音。
岳飞赴死风波亭,也并不只是一个“忠”。
还有王国维,等等。
遭遇不幸,本身就很不幸,还要遭遇更多的不幸的说法。哪有什么盖棺定论?所以留下了说不清的说法,更多时候更重要的原因是,死者已去,无法辩诉。
好在我们终究可以从种种说法中抽丝剥茧,逐步厘清根由,去进一步接近真象。
“事实上,徐志摩是一个思想精进,很有社会担当的人。他回国后,几乎参与了当时所有政治与思想方面的论争。撇开那些风流韵事,我们才能走近真正的徐志摩。”
在徐志摩诞辰120周年之际,能有机缘读到长文《徐志摩,被隐去的另一面》,何尝不是一种幸运。
2017、6、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