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熟能生巧”这个词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理解它带给我们的意义,以及我们需要做的事。欣赏NBA球员演绎“孰能生巧”应该从本质上去着手。
“熟能生巧”这个词,对于NBA联盟中的球员而言,恐怕早已是“家常便饭”,都是渗入他们骨子里的特性。
不停地重复篮球动作,是NBA球员们连睡觉时都需要保持的动作,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个特点,才让他们获得了那么大的成就。
“孰能生巧”在NBA中就等同于熟练的篮球竞技水平,从每场篮球比赛的每个镜头都能够看出“熟能生巧”的差距在哪里。
从比赛开始跳球开始,到球员发起进攻,完成投篮,抢下篮板,开启反攻,打平比分,看似简单的比赛流程。
殊不知比赛中的每一时刻,球员们较量的就是他们在场下的训练成果,也是检验他们篮球水平的重要时刻。
但熟练程度也是有差距的,就像“熟能生巧”之间的差距汇聚到一支球队,那就是极大的实力差距。
从比赛一开始的进攻,为什么双方球队要依靠球队中锋来跳球,这当然是跟球员身高有一定的关系。
而事实上是更有头脑的球员会占据比较大的优势,因为跳球不但是竞争双方球员的身高,而且还有很多因素。
比如弹跳力,时机地把握,最后是拨球的方向,因为跳球者在规则限制下是无法拿球的,这也是球商的一方面。
从球队控卫接球,往往是这个位置上的球员来发起组织进攻,当然像詹姆斯那样能从一号位打到五号位的是比较特殊的。
随着詹姆斯年龄地增长,他的打法愈发全面,也打得更加理智,而从控球能力方面也能看得出他的“养生打法”。
再回归到进攻发起者,往往这个时候需要八秒过半场,同样也需要考虑面对防守者的过球技术。
看似那么简单的跳球到控球,其实里面的技巧性很多,当然后面一系列的篮球动作也都是如此。
从球员竞争过程中的投篮、扣篮、绝杀等篮球动作,都是平常训练中不断积累才能打出高水平的表现。
就说投篮这个动作,有过打球经历的朋友应该知道,在场上比赛,不单是靠身体素质就可以胜任的。
平常的那种训练环境跟真正比赛中人山人海的高压环境,投篮运动员的心理压力是巨大的。
如果说库里单赛季三分球命中记录数是402个,命中率在45%左右,而对应三分球出手数将近900个。
而这个900个球场上的三分球出手数,再比对球场下训练中的三分球训练个数,这个数据恐怕是非常人能想象的。
除此之外,在进攻段中的扣篮和补篮就更是如此,在把握时机方面非常重要,尤其是补篮中更为关键。
要掐准篮板时机,同时完成得分动作,两个动作往往都是在防守球员的重压之下进行的,可见其难度有多大。
当年费舍尔用0.4秒完成绝杀对手的好戏,而前不久宣布退役的大卫李也是用零点几秒的时间完成接球绝杀。
这背后需要的是不断训练,恐怕不是普通的“孰能生巧”就能够达到的,也是让人叹为观止的境界。
要说到防守,可能想到关于“熟能生巧”的,那一定是制造进攻球员的进攻犯规,因为时机和角度的要求都很高。
由于NBA规则中有些比较死板的限制,在吹罚进攻犯规时,往往需要裁判看到防守球员正对位进攻球员的进攻方向。
什么样的位置,什么样的角度,再加上时机地把握,这一些系列的动作连贯起来,只有达到行云流水般才可能会吹。
说到罚篮就更不用说了,不单单是考验罚球的熟练程度,还需要检验球员的心理抗压能力,绝不是我们看上去得那么简单。
手力跟心理结合所展示的罚球动作,如果没有达到“熟能生巧”的水准,那么基本上命中率就上不去,稳定是很难很难的。
现代篮球中,貌似三分球越来越成为NBA主流,而其中考验的是熟练的综合能力,稍不集中注意力,就无法完成精准投篮。
而曾经那些演绎“孰能生巧”的篮球运动员,也是向我们诠释了太多太多关于篮球的经典内涵,都是满满的回忆呀!
刚刚享受两件球衣退役殊荣的科比,用那美如诗画的后仰跳投,在我们的青春记忆中留下了美好回忆。
还有那面不改色的“石佛”邓肯,几乎是“百发百中”的打板绝招,让人看了是不得不心生敬畏。
如今的“老司机”诺维茨基,仍向世人展示着他那招“金鸡独立”,威力也是不减当年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