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前便听闻过路遥的这部鸿篇巨制,《平凡的世界》。全书上中下一共划分为三本,共计103万余字,体量可谓巨大。在开学回校将近一周的时间及回校后的这近两周内,我完成了两本的阅读。
我并未完成全书的阅读,还对书中每个人物的结局没有最终知晓,但读至此处,确实有一些独特的感悟。我没有读书的习惯和兴趣爱好,尤其进入高中后伴随着学业与应试压力的增大,更是很难有时间持续的阅读,但这样的状况在大一下学期的假期,伴随着一本余华的《活着》发生了改变。我开始重新阅读小说,从国内现代作家们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开始。
余华的《活着》篇幅相较于平凡的世界而言,小了不少,而其也主要围绕着书本主角福贵及其家庭亲属的故事展开,故事跨度自解放战争到90年代附近。而《平凡的世界》相较《活着》而言,则是立足于黄土高原地区的黄原县及下辖地区,从孙家孙玉厚孙少安两代人为根节点,延展扩散出了众多人物及家庭家族。为了应对频繁出现的人物及复杂的关系脉络,我在自行归纳和搜集的基础上得到了这样的一张基本人物关系图,也正是这张人物关系图的辅助,让我在后续的阅读中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情节把握。
完成这两本的阅读后,人物基本已经完全出现。著作花费将近两本的篇幅展现繁杂众多的人物,同时还在充实完善每个人物的相应故事及背景的同时推进了情节的发展变化;反观余华的《活着》,则只是局限于福贵人物个体及其家庭范围内的人物展开写作。我并未有褒贬两书中任意一本的意思,只是在阅读后有了感受上的差异,我有自己的一些浅薄之见。
从叙事风格来看。《活着》的笔触整体偏向于简洁凝练与客观中立,这也与本书开头设置的“听故事人”角色安排有关。《平凡的世界》则完全不同,这一定程度上也能从两书的篇幅差异上看出,路遥在叙事之时多次设置和充当了旁白和过渡解说,尤其在一些跌宕起伏和影响深刻的情节发生之时,总能看到作者宛如画外之音的感慨和抒怀。《活着》更像是人物经历和所听故事的复刻和陈述,宛如日记,平静缓和;而《平凡的世界》反倒更像说书人,作者还会不时带入角色之中,掺杂了更多的个人体验、情感表达以及价值取向;故两书虽然都是类似于虚构人物及情节的叙述,但阅读感受完全不同。
从内容安排来看。《活着》的情节就起伏程度和丰富程度而言都不如《平凡的世界》,这自然也是因为两书叙述的时间跨度和人物数量以及地域范围不同。垂垂老矣的福贵在余华笔下像在追忆般平静地道来自己的大半生;而黄原地区从建国初到改革开放后几十年的画卷却在由路遥三本书中展开。曾有人说过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的一些情节设置不甚合理,有为了起伏而起伏的嫌疑;而《活着》更加贴近动荡年代下个人命运的漂浮和无力感。我个人对于这样的说法持保留态度,对于两书的情节安排也没有较夸张的脱离感。
从阅读体验来看。照应上方所说的叙事风格和内容安排,两书的阅读体验确实是有所不同,以下表述也是我的个人体验。《活着》的阅读体验如同其笔触和叙事风格,凝练平和,在阅读中伴随着福贵及其家庭人物的变故,我总是生发出无力和些许痛苦的感触;但当阅读《平凡的世界》的时刻,打击与变故也依旧存在,但我的心里却总是似乎冥冥知晓,仍旧有好的转机出现。或许两书的最大共同点就是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与多舛。
以上三点是我感受最为明显的。确实,在路遥铺陈出如此庞大丰富的故事背景和人物设定(相较于余华而言)之下,我的确是获得了更加加精彩和多元的阅读体验,也更加被吸附于情节之上;但伴生而来的是相对来说更疲惫的阅读感受(如果你想读得清清楚楚)。而《活着》轻松快捷和顺畅的阅读确实少了许多信息需要去处理,但在情感起伏上还是欠缺了一些。以下感受是我在对比两书后最深刻的:虽然是接近的时代和背景设定,就算人物设置和地域规模有所不同,但,作者的价值取向与传达意图依旧是影响作品格调和感情色彩最大的因素。余华笔下的《活着》,是近现代中国国内外动荡忧患的大背景下,无数平凡人普通人充满血泪、苦痛、无奈的生活史;福贵在其中而言都是幸运的那一个,毕竟能在残酷的历练里活下来本身就是一种不易。路遥笔下的《平凡的世界》在重合承托部分《活着》的背景设定下进一步多维延展,在百废待举和迷茫的探索期,我们见证着孙家田家和金家等等:来自不同阶级、不同背景的人,怎样在时代的浪潮中或卯足信念和韧劲劈波斩浪,最终挺立潮头;或黯然褪去,没入谷底……路遥和余华都经历着相似的大背景和出身,都毫不避讳地在书中设置了诸多具有时代色彩的事件和起伏,人物的命运也不免曲折艰难。但,我随着路遥笔下的孙少安孙少平两兄弟经历着各种不可思议和起伏动魄的起承转合,与他们一同满怀欢乐与激情;与他们一同体味痛苦无奈失落;为他们高兴也为他们惋惜和着急;对于福贵我更多是怀着怜惜心疼和痛苦的平和心态,听着一年复一年艰难和苦涩伴生的生活史。
他们是平凡和普通的,他们是一个个鲜活饱满的人物,或许你我从自己和身边的人们身上都能多少看到他们的影子。《活着》和《平凡的世界》是两本给予我不同感受的小说,我也在以上内容中具体论述。但或许它们的内核都是:活着。扛下时代和家国不幸的血泪与变故,无言承受以命相挺,或许依旧困苦黑暗,但至少活着;与未知挑战和坎坷搏斗,时刻怀着向好和更进一步的信念,最终得偿所愿,让所谓“光景”更加明亮殷实,也是活着。这两本书内包含的真实可感和沉重巨大的生命力、韧劲,都无差别地给予了我极大的震撼,也确实对我的观念塑造产生了正向的输出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