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为什么,我时常觉得,想家。
——我自己编的
1
我有个朋友,今年毕业,男的。父母让他回家乡考公务员,他拒绝了。他说,他还年轻,想自己先闯荡几年。
毕业那天,他拖着一箱换洗的衣服和打游戏卖号换的6000块人民币乘上了去大城市的火车,那箱衣服是他的战甲,四年青春换的6000块是他的梦想启动资金。四年的书他全卖给收废品的了,22块,不足他游戏号的千分之六,他用卖书的钱在火车站附近换了一碗牛肉面,吃了。
他是奔着五八同城上那个向他抛来橄榄枝的高新企业去的。毫无社会经验的他,在听了HR一大堆乱七八糟的东西之后,还没开始工作,就被掏走了2000元的培训费,说他能力不够,需要培训,培训后即可直接上岗,拿到高薪。我说,这明显是个骗局。他说,当局者迷。
那段时间他死撑着没向家里要一分钱,整天吃馒头,以至于现在看到馒头还想吐。
后来,他找了一份普普通通的工作,在郊区租了一个10多平的单间,650一个月,每天公交转地铁一个多小时到公司。午饭是自己做的,一锅炖,然后用保温饭盒装着,到中午还有余热。我去过他那,一间房,一个浴室,一张床,一只狗,还有一锅、一碗、一筷。墙上褪色的海报是老房客贴的,浴室的喷头是坏的,狗是捡的。我问他有没有漂泊感,他说不知道,已经没时间去感受这些了,但疲惫是真的。
我记得我以前看过一张照片,内容是一个男人在漫天大雪中蹲在马路牙子上边啃着馒头,边低头哭泣。不知道什么样的坎能让一个大男人崩溃成这样,可是生活,真难啊。
走出象牙塔后的我们终于体验到了自由的代价和生存的艰辛。日子从来都不好过,只是以前父母替我们挡住了风雨,现在换我们直面惨淡人生了。
2
我另一个朋友,女的,也是今年毕业。在校常拿奖学金,社会实践丰富,一直都很努力的她,在找工作的时候还是不可避免的遇到了诸多不顺,最终没能如愿当上老师,回到了大学实习时的企业。她说,现在最头痛的就是每天都被催稿,脑子都要枯竭了还经常被主编屌。
很多人对文字工作者的认知都陷入了误区,以为文字工作就是坐着码字,轻松愉快。殊不知写文章,尤其是定时定量的写文章,是一份体力活。因为deadline就算你没有灵感你也必须不分白天黑夜的坐在电脑前为了出稿把自己的脑子给榨干。
她在离公司不远的地方和同乡合租了一间公寓,两室一厅。她说,刚来的时候觉得那儿像个水泥盒子,后来和舍友一起从咸鱼上淘来一些闲置的物件,才开始有了点家的感觉。现在每天最开心的事就是下班后和舍友一起买菜做饭。”
3
我每次想到在外地工作可以和好朋友合租,可以一起随心所欲的做很多事情的时候,比如一起养猫养狗,我就觉得这种自由真爽。但细想起来,和合适的人合租也不是一件这么容易的事,毕竟工作的地方不一定离得近,理想是丰满的。很多时候我常在假设,如果我当初选择去一线城市,现在的状态应该是,一房、一人、一桌、一椅、一纸、一笔。饭是不会做的,吃点地沟油就算了;狗也是不会养的,养好自己就万幸了;觉呢,当然还是要睡,晚睡的习惯应该会被强制改掉了。
其实每个在外打拼的人,都不怕孤独,也不怕辛苦,他们怕的是没有归属感。
看着这座自己所在的城市,每当晨曦初露,每当夜幕降临,那些车水马龙,熙熙攘攘,那些万家灯火,星星点点,没有一处属于自己。
街上都是归人,而我只是过客,那种被漂泊感充斥的感觉,光想想就很让人难过。
4
我突然明白,为什么买房这件事对于中国人这么重要了,因为那是一个家。几千年来农耕的生活方式已经渗透到我们的基因里,我们不想漂泊,我们需要归宿。有了房子,疲惫的时候,就能回家。
可归属感又不应该只源于房子,房子只是一个代表家的符号。有的人心大,居无定所,四处漂泊,四海为家;有的人归属感源于熟悉,熟悉的地方是家;有的人归属感源于朋友,有朋友的地方是家;有的人归属感源于爱人,那么,有他的地方,就是你的家。
不知道你现在在哪,但无论你身于何处,我都希望这是你内心的选择,愿你跟着你的心走,经年以后,历尽千帆,归来时仍有少时天真无邪,但内心终于强大、富足而且安宁。
查看完整图文及其他推送请关注同名公众号“睡不着的老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