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李辉先生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文章《地名是我们回家的路》,文中提到古徽州,现在的黄山市,他在文中这样写到:“不是所有地名都必须恢复旧名称,但像‘徽州’这样重要的历史地名,不妨考虑恢复。毕竟,没有‘徽’,哪来‘安徽’?”
他的一纸文章又重新燃起了徽州人民、爱徽人士,以及众多从徽州走出去的家乡游子们对恢复徽州地名的那种热切期望,其实自从1987年取消徽州建制,划出绩溪、旌德,成立黄山市以来,这样的声音从来没有停过,也不敢停,只不过这样的声音被所谓适应经济发展的浪潮所淹没罢了,虽然历经快30年了,在这30年中,有多多少少的有志之士为恢复徽州地名到处奔波。并且在1998年李辉也在《人民日报》发表了文章《可惜自从无徽州》,并且以无人不识君为小标题谈“徽州”的重要性。
说起徽州,稍有点历史的人,几乎人人皆知,谈起建筑史,徽派建筑,白墙黑瓦,徽州三雕,美轮美奂;说起商业,“无徽不城镇”,鼎盛时期,徽商占据当时整个江浙商业的半壁江山;没有“徽班进京”,哪来京剧?文房四宝中徽墨、歙砚独占两宝;新安医学,蜚声海外;徽菜,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历史名人胡适、胡雪岩、陶行知、戴震、朱升、詹天佑、朱熹等等数不胜数。
可是徽州没了,徽州地名没了,在历史的长河中,被历史潮流无情的抛弃了。李辉说的好:“地名是回家的路。”可是路没了,还能寻,如果徽文化没了,那我们也许就彻底断了回家的路。到时,也许呜呼哀哉也回天乏力了。
地名是一个地方的符号,也是一个地方的历史标志,如果真能复名,那最好不过,可是复名不是我们现在最紧迫的事情,而挖掘徽文化、传承徽文化才是当下最紧要的事情。
徽州文化也称徽学,与敦煌学,藏学并列为三大地方显学。
徽州文化的主要内容有:徽州土地制度、徽商、徽州宗族、徽州名人、徽州教育、徽州科技、新安理学、新安医学、徽派朴学、徽州戏曲、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版画、徽州工艺、徽州雕刻、徽州文献、徽州文书、徽派建筑、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菜、徽州宗教、徽州地理、徽州动植物资源等。涉及徽州经济、社会、教育、学术、文学、艺术、工艺、建筑、医学等诸学科。
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徽文化正在离我们越来越远,众多学科包括徽州地方戏曲,徽州版画、徽州雕刻等都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局面,徽州方言,徽州名俗随着老一代人离去而可能造成遗失的困境。徽派建筑也随着风雨侵蚀,却由于政府财政资金捉襟见肘而无人问津。新安医学也早已不复当年,隐匿乡野。称霸几百年的徽商早已名存实亡。
如此种种,你们还不感伤么?一个地名固然重要,但是,不重新恢复,继承徽文化,纵使复了名,又能怎么样?
文化才是一个地方的根,是一个地方的气质所在。不管我们走到哪里,不管我们地名怎么改,只有将徽州文化深深融入到我们血液中,并且一直传承下去。也许这才更具有现实意义。
路没了,不要紧,只要根在,我们就迷失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