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家在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他年轻时离开故乡,直到在天宝三载(744)才辞去官职告老还乡,这时,他已经八十六岁,距离他离家也已有五十多年了。故乡犹在,人事尽改,他自然有无限的感慨,在这种感慨之下所作的《回乡偶书》,也就成了千古传诵的名作。
这首诗明白如话,并无华丽的语辞、精巧的景色,全诗集中在一个场景:游子漂泊多年回到故乡,感叹自己乡音与年轻时无异,而容颜却已衰老不似当年了。正在惆怅之时,遇到了在道旁玩耍的儿童,儿童热情地问他是哪里来的客人。
诗写到这里戛然而止,而略加想象,便能体会到这一略带荒诞的场景传达出的伤感无奈之情——离家多年,虽然山川城郭都非原貌,毕竟是回来了,可“儿童”的那一问,才让他明白,自己已经从当年的“主人”变成了今日的“客人”,这样一来,时光流逝的伤感还没有得到慰藉,一种无所皈依的失落感又涌上了心头。
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本有二首,第二首写道:“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也是佳作,但不及第一首为人深赏。这两首诗的手法有一致之处,即都是以“不变“来衬托“变”,“不变”的乡音、湖水,却更加深了诗人留不住变换的人事的悲哀。而本诗选取的“儿童”与自己对话的场景,平易真实,如在人眼前,又能引起共鸣,诗人的感慨不言自明,极为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