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做事情做到了这一部分,所以会去想一想这两个功能,找找共性什么的。
帮助的目的是什么?
“帮助”的目的就是去解决用户在使用中遇到各种困难,提供解决的方案。有一些产品中将帮助与反馈归纳在了一起,减少了总体的入口,但是增加了反馈功能的层级,收到的反馈信息会有一定量的减少,所以我觉得是不是在产品成熟之后,将反馈功能纳入“帮助”之中会好一些。
什么时候需要帮助呢?
产品本身具有一定复杂性的时候,需要“帮助”来辅助用户熟悉功能和指导操作。这个的覆盖面从操作系统到应用软件再到网页,无处不在。所以我会把“帮助”比喻为一个陌生环境里的生存手册。对于一些功能明确,操作简便的网页中,不需要“帮助”,所有的操作都遵从于一般的使用习惯。像是新浪、腾讯网、网易,一些门户网站或者是企业网站,所需要的帮助信息都被简化为“导航”。
帮助里一般提供哪些信息呢?
在参考了一些网站的帮助功能后发现,给出的信息一般为问答式及清单式两种。
(图片为Proces On的帮助中心)
问答式的帮助信息,是先预设出用户在使用的时候会遇到的问题,例如:为什么我的文档不能打开?为什么账号信息被锁定?这一类的帮助信息往往指向性强,用户很明确自己当前问题的时候,可以高效地解决问题。清单式的帮助信息,提供的就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标题了,针对的就不是操作中的具体的一个障碍,可能更是一套完整的流程,例如:创建表单功能演示;使用WordPress创建个人博客。这一类的帮助信息往往提供的信息量很多,学习成本也会相对高一些。所以很多就将文本内容转换成了视频演示资料,用来减少用户学习时的负担。
(teambition的帮助页面)
简单归纳一下两种信息形式的特点:问答式1.指向性强。2.学习成本低。3.会在使用的全过程中去查阅。清单式:1.内容宽泛,信息量大。2.学习成本高。3.一般在产品使用的初期会被查阅,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使用的频率会明显的减少。所以清单式的信息更像是绷带,问答式的信息更像是创口贴。产品团队会去收集用户反馈的疑问并给出更细微问题的解决方法,然后将关键词查找这样的模糊搜索引入。
(worktile的帮助中心)
这种思维方式像是给用户提供一个万能的处方,让用户所有的问题都能在这里得到解决。但是当自身产品可能出现的问题已经多到需要用搜索去解决的时候,为什么不试试从操作体验本身去做改进呢?当然这又是一个困难的需要去取舍的问题了。把问题留给自己,比抛给用户更正确一些。
然后再来谈谈设置吧。
设置的目的是什么?
帮助用户来修改一些账户信息,或是根据自身的使用习惯,做出一些操作上的个性化修改。
什么时候需要设置?
存在注册用户,用户有权限对自己的账号进行管理;产品本身提供给用户自定义的功能。
设置的一般内容有哪些?
一般在需要有账号进行行为的应用当中,提供用户名,头像,密码,邮箱,联系方式,个人描述,绑定社交账号等,但是用户如果面对这么多的编辑框并不是一个好的体验(但是设置本身不就是需要像用户提供这样的一个可以编辑信息的功能吗),所以将输入信息的方式更多的转换为选择信息的方式,帮助用户快速找到需求,也使信息更加一致,方便之后对掌握信息的分析。比如说我去一家面馆吃东西,当我进去的时候,老板问我:您好,要吃些什么?这样的询问方式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但如果换成:“您好,吃二两面还是三两?”这样预先提供一些默认的带有指示性选择,会更加的高效便捷。
一些关于修改账号密码的事情,就是一个已经验证成功登录了的账号,是否还有必要再修改密码的时候再确定输入一遍密码?
我在墨刀的账户设置里面看到了这样不需原先密码的设定,在讨论了之后,觉得应该是账户安全需求较低的产品,可以采用这样的修改方式。因为墨刀非付费用户的产出是可以被其他人查阅的,没有太大的安全需求,像一些支付类产品上,安全需求还是很高的,那么重新输入一遍密码还是有一定的必要性。
还有一些个性化的设置,例如一些字体大小样式,颜色主题方案,是否提醒,自动回复等等,这类的设置提高了产品的自由度,但是使用率并不高(虽然真的有一些人能把这个玩成换装类游戏...)。这样的功能更像是零食和甜点,大多数的人常规吃三顿饭,但是如果什么时候饿了想换些口味,这样也不错。
再看下面这个比较:
这个是zoho里面的邮件设置
这个是QQ邮箱的设置
一页展示不完全部信息,QQ邮箱将“保存更改”跟随置底,至少我不用再去滚动到页面的下方寻找我的保存按钮。但是zoho的单选框比QQ邮箱的下拉列表好一些,因为所有的选项都清晰明了,而下拉列表需要展开才能展示全部的选项。(或许QQ邮箱就是希望用户保持这样的默认设置,所以用了下拉列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