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洲芳文】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始作俑者希特勒被打败后,很长一段时期内,说德国话和做德国人,都不是容易的事情,根本不受人待见。
阿涅丝的父亲作为生活在瑞士的一个德国人,也必须低眉顺目,把自己隐藏在不被众人看见的角落里,他希望没有人注意他、想起他。他不想让人记得他是德国人,更不想被人在背后指指点点。想起祖国他会心痛,想起家乡他会渴望。
但是又能如何呢?历史不会给战败者任何光荣。惨痛的失败已经把德国打入地狱深渊,而战胜者不仅自豪于自己的累累战绩,还会以高高在上的姿态来审判你,整个民族被世界狠狠地踩在脚下,低到了蛛网尘埃里。
人们的口舌,人们的眼光,都会像杀人的利器,在你脸上留下痛苦的皱纹,在你心里刻上丑陋的疤痕。
他缩手缩脚,小心翼翼地活着,在大众面前人如草芥,在妻子面前也同样低声下气,有时候甚至不敢有半声言语,如同空气,遁入无形。在童年的阿涅丝眼中,父亲不仅无高贵可言,他简直是“怯懦”不堪。
那时候,父亲惟一的乐趣就是向阿涅丝背诵课本上这首歌德的诗:
在所有的山顶上
一片静寂
在所有的树梢上
你几乎感不到
一点风声
林中的小鸟不吱一声
耐心点吧,不用多久
你也将得到安息
这首在德国家喻户晓的诗,构思简单却意境深远。每个德国小学生都会熟记在心,朗朗上口:森林睡着了,你也将入睡。
第一次听到父亲的背诵时,阿涅丝正上小学。在瑞士的阿尔卑斯山脚下,他俩一起散步,脚下踩着诗韵的节奏沙沙作响,伴随着他们高亢动人的声音,在很远都能听见。
最后一次从父亲口中听到这首诗是在他的病榻边。注视着父亲深情不舍的目光,耳边响起父亲磁性柔和的声音,阿涅丝和着节奏,仿佛回到了他们往日散步的情境之中。
父亲也在留恋他自己的童年、自己的母语吗?那些幸福的过往云烟,跨过了风风雨雨,再次穿云破雾展现在她的面前。
可是,看着父亲那目不转睛的凝望,阿涅丝突然意识到,这首诗表现的宁静不是回忆而是死亡,“她的父亲在告诉她,他快死了,告诉她,他知道自己快死了。”
“她握着他的手,忍住眼泪,轻轻地和他一起背诵着: 耐心点吧,不用多久,你也将得到安息。很快你也将得到安息,她分辨出了父亲的死亡之声:那就是鸟儿在树梢上睡着后出现的一片宁静。”
米兰昆德拉说:诗歌的使命不是用一种出人意料的思想来迷惑我们,而是使生存的某一瞬间成为永恒,并且值得成为难以承受的思念之痛。
祖国是阿涅丝的父亲难以割舍的痛,他朝思暮念却忍辱负重。婚姻如枷锁,同样是他不能摆脱的痛,这个婚姻早已不是他梦中期盼的模样, 他耗尽一生用沉默无声给自己筑起一道城墙来小心翼翼地生存于世。
被婚姻剥夺了自由,却还要表现出喜欢被这道锁链拴缚着。看到父亲,阿涅丝仿佛看到了自己。父亲的眼神分明在告诉她,勇敢地迈出去,打破藩篱,去过平静自由的生活!
如果父亲依然活着,我相信阿涅丝更愿意和父亲在一起,因为他俩太像了。
小时候,他牵着她的小手在森林里咏诗散步,踩在瑞士的大地上,心却无时无刻不在思念自己的祖国。
这一定也是被迫离乡背井、定居巴黎几十年的昆德拉的痛!人生太多无奈,只能在记忆中回放,在脑海里想象。
阿涅丝渴望回到宁静的森林里,她仿佛看到父亲站在森林的小路上在对她微笑,在呼唤她。
群峰沉寂,微风敛迹,众鸟林中休憩。此时,两个身影相偎相依,渐行渐远,歌德的绝唱回荡在田野大地,一切泯于苍茫,归于空寂。
附
歌德《游子夜歌》最著名的译文版本之一,由钱春绮先生译自德语原文:
《浪游者的夜歌》
群峰一片
沉寂,
树梢微风
敛迹。
林中栖鸟
缄默,
稍待你也
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