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在公号《书单》上看到一篇梁宁写的文章,主题是用互联网产品经理观察判断产品的思考框架,来观察和判断一个人。这种思维模式是不曾接触过的,让我感觉耳目一新,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梁宁在文章中写道,产品经理看产品,把体验分成由外而内的五个层次,用这个思维框架了解一个人同样适用。
第一层,感知层。一个人的身高、体重、外貌和给人的第一印象即是最外层的感知,在第一时间判断你对其有无兴趣。
第二层,角色框架层。每个人都有其较为固定的社会角色,军人、公务员、银行职员、律师、财务人员等等,每个人的行为模式都有较多的角色烙印。我们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希望未来的另一半是什么样的人就是一种角色期待。但这一层次的也是属于浅层关系,还无法深入内心。
第三层开始属于人的资源结构层,主要包括财富资源、人脉资源、精神资源。这是一个人表面与内部的分界。
第四层是能力圈,第五层是一个人的内核,是一个人对于自己存在感的感知定位,也是一个人作出各种行动的内在驱动力。每个人努力奋斗的原因不同,能够被满足的条件也不一样。这一层也决定一个人未来的行动轨迹,他本质上是什么样,以后最大可能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通过这五个层面去认识一个人,考虑其未来的发展与期望是否有可能和你重叠,是否有可能成为你的另一半。这种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思考模式也是很有趣。
此前,在遇见小mi公号上看到过作者杨小米分享的找另一半的方法:定位法,为此还专门买了《定位》一书阅读学习。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分析自己的条件,以及自己最在意的对方的条件,进行匹配以及对象的范围对位,再在这个定位范围中去寻找目标对象。这也是很有趣的一个观点。
关于如何找对象的两个方法,特此笔记记录一下。
跟朋友聊起这两篇文章给我的感受也很有趣。两位作者的工作经历不同,也就是角色层不同,所以她们看待问题都会用自己角色的思维方法,各不相同同样有效。
每个人看问题的角色方法不同,所以同一件事可以看出很多不同方面的内容。前段时间热播的《我的前半生》引起了观剧者的广泛讨论,感情专家看的是亲密关系的经营,励志的人看的是个人成长的努力方向,咨询专业人士挑刺人设的不合理之处,律师看的是离婚案件的处理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这部剧。
同样的世界,不同的人却能看出不同的经常,这种多样性真的很有趣。而如果你能找到跟你合拍的人,真的很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