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54年,吴、楚,赵、济南、淄川、胶西、胶东七国联手反叛汉朝中央政府,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西进,欲夺取天下。
吴楚两国是叛军主力,其余五国加起来没吴楚人多,其实刘濞几乎联络过所有诸侯,但肯搭理他的,只有这六国。淮南王和济北王本来打算响应,但还没动手,就被朝廷派驻的官员给控制住了,齐王参与过叛乱的谋划,但事到临头反悔了。
刘濞发了讨伐檄文,把国内十四岁以上到六十岁的男子全部征集到了军队,拼凑三十多万人。同时勾结了他的邻居,南方的越族和北方的匈奴人一起发难,叛乱声势浩大。
汉景帝一看事情闹大了,就找晁错商量办法,结果晁错也慌了手脚,出了个馊主意,让汉景帝御驾亲征,他自己留守京城。大臣袁昂向汉景帝提出杀晁错,以平息叛乱,汉景帝同意了这一策略。趁晁错上朝的时候突然袭击,把人骗到刑场腰斩,夷灭三族,晁错老爹倒是有先见之明,在削藩之前就自杀了。
晁错虽死,吴楚并为因此退兵,反而更加猖獗,刘濞号称“东帝”,连“清君侧”的名义也不要了,猛攻梁国都城睢阳。
由于梁国坚守城池,使叛军难以前进,太尉周亚夫带三十六将军攻打吴楚叛军的粮道,吴楚联军全线崩溃,窦婴坐镇洛阳,郦寄攻打赵国,放水攻破了邯郸,栾布去给齐国解围,山东四国作鸟兽散。不过三个月,七国叛乱就被镇压了下来,诸侯降得降,自杀的自杀。朝廷出台一系列措施限制王国权力,从此诸侯的势力被削弱,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
晁错之死应该说很大程度上是他自己造成的,第一,让皇帝上前线,自己躲在后方,皇帝又不懂军事上前线能做什么,让领导上前线这是职场大忌,这让汉景帝十分不满。
第二,还以暗通吴国的罪名,来打击政敌袁昂,这种时候还搞政治斗争。袁昂只好反击,而且是窦婴举荐袁昂入宫献策的,同时丞相陶青,中尉陈嘉,廷尉张欧都上书要求诛杀晁错,可见晁错在朝廷人缘之差。
第三,削藩操之过急,手段过于直接,没有考虑周全。用诸侯王的一些小错,上纲上线,直接削除领地收归中央,而且同时对四个诸侯动手,弄得人人自危。汉文帝是怎么削弱诸侯的,“众建诸侯而少其力”,齐王刘襄和淮南王刘长一死,把齐国分给他的儿子,淮南国也是。
从汉景帝的角度来看,晁错死了比活着更有用,他心里很清楚,即便杀了晁错,吴楚也绝不会罢兵。但可以表明朝廷态度,稳住那些还没反的诸侯,因为在叛乱开始的时候,只有梁国旗帜鲜明的站在中央一边。没办法,梁王是汉景帝的亲弟弟,其他的诸侯大都是在观望,看形势的发展。而且使叛军失去了叛乱的口实,这样朝廷就不是削藩而是平叛。同时让所有对晁错的不满的大臣团结一致,平定叛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