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上,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也是参与者,教师引导学生帮助他们发掘出自身的潜力,启发他们积极思考并且引导他们提出问题,这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还一直处于“接受者”的状态,教学活动也是从如何“教”开始的,但是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这样传统思维模式的学生是没有办法去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高质量的要求的。
思维模式要改变首先从教师的提问上作改变,一点小的变动就会收获不同的回答,比如把“快去收拾玩具!”变成“玩具时间结束,我们需要做什么?”这样的提问是生活中简单的一些小事开始的,启发式提问就是为了引起交谈,邀请孩子思考并作出决定,在这个短暂的过程中,孩子会感受到尊重,觉得他们是有主动权的,同时也增加了自信心,从而乐于参与到其中。
那么,不仅存在于生活中,同时也存在于我们的课堂中,比如在一起听故事的时候,故事时间结束了,教师提问:“刚才小朋友们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这样的提问也是一个启发式提问,可以给幼儿思考的空间,让他们在教师的提问下回忆故事的情节,并且回答问题。
针对于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他们正处于3-4岁,属于婴儿期刚步入幼儿期的阶段,不免还带着一些婴儿的“痕迹”,但是身心发展迅速,又有幼儿期的显著特点,社会性发展开始逐渐成型,对于语言的表达能力也在开始进步,所以在这样的关键期,教师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引导幼儿和启发幼儿成为了一个必要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针对于小班幼儿提问有这样几个原则:启发性原则、适宜性原则、协商性原则和互动性原则。从这样的角度去提问,给出的回答是出乎所料的。
就比如说今天我在上一堂关于“水”的科学课时,拿出了道具--我平时喝水的透明水杯,让小朋友开始观察,问他们看到了什么,有的小朋友说:“看到了水杯”,有的小朋友说“看到了杯子是绿色的”,有的小朋友则说:“看到了水杯里有水”。当有人说出了我想要的答案时,我就继续提问:“水除了可以喝,还可以用来干什么?”于是千奇百怪的回答就有了,有的说“洗衣服洗澡”,有的说“打怪兽”,有的说“浇花浇草”,所以一个提问就给出了这样多的回答,每一个幼儿在观察事物时,观察的角度不同,给出的回答也就不同,一个简单的透明水杯就可以给出几个不同的答案,一个关于“水的用途”也可以有“打怪兽”这样的别样回答。
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时常运用这样的启发式提问,那么这个班的孩子思维模式一定是活跃的,善于思考的,启发的同时也需要时常鼓励幼儿思考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也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