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现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自主学习体系」的学员,在平台打卡时,孩子一旦错误率上升,就开始了「情绪化表演」:
不开心。
觉得困难,开始拖延。
-
严重的,甚至想放弃。
这个时候,家长往往束手无策。
让孩子坚持吧,孩子持续不下去。
让孩子放弃呢,孩子将来要后悔。
这也是每个家长的「痛苦之源」。
这个时候,只能仰天长叹“这是何苦啊”。
最后的结果,自然是「拖延或放弃」。
这种苦难,也不限于自主学习体系,甚至可以延伸到任何学科,任何领域。
不止是孩子,连成年人,也很容易在正确的方向上「拖延或放弃」,最终与自己的梦想失之交臂。
所以这篇文章,你值得花时间看看。
01
—
拖延或放弃的根源
放弃,可以理解为「无限期拖延」。
拖延是心理的正常“防卫机制”,也是懒惰且喜爱节约能量的大脑典型行为。
可以说,无论是“聪慧”的人,或是已经留下丰功伟绩的人,每天都在与大脑的“拖延”习惯做斗争。
有位哲人曾说过一句精辟的名言:“毁灭人类的方法非常简单,那就是告诉他们还有明天。因为告诉他们还有明天,他们就不会在今天努力了。”
拖延,和逃避是一个性质。
而逃避,是人类的本能。
你可以想象这样的场景:当一辆车驶向我们时,根本不需要任何思考,我们下意识地拔腿就跑,远离危险。这就是本能。
本能让我们远离危险,所以我们人类得以存活下来,延续至今。
但在现今社会里,危险并不时常发生,也没有丛林野兽和我们争抢地盘,更不用担心每天提心吊胆的捕猎或被捕猎。
更多的是,学习、工作、生活上的繁杂琐事,把我们长期的困在一种不平衡的心理状态,也就慢慢演变出一个词
「压力」
我们习惯逃避危险,这种本能也让我们自动的远离压力,因为压力往往是我们能感知到的「危险的前兆」。
综上,拖延或放弃的根源,是「压力」的结果。
02
—
压力是怎么产生的
压力(stress)一词来源于拉丁文stringere,原意是“扩张、延伸、抽取”等。也有人认为stress一词是从古法语中的“distress”演化而来,古法语中的distress,是指“置于狭窄和压迫之中”。因此,在中世纪英语中,“压力”这个词是以“distress”形式出现,本意是“使痛苦”“使悲伤”或者表达为“引起痛苦和悲伤的事物”。
从生理-社会-心理学取向的角度,可以把压力理解为一种复杂的身心历程,它包含三大部分:
压力源
认知评估
焦虑反应
而上文说的「拖延或放弃」,正是压力产生的焦虑反应中的「行为反应」。
还有一种行为反应,叫「冻结」。
在过马路时如果迎面冲来一辆卡车,有人可能会傻了一般站在马路中间,一动都不能动……事后还会心有余悸地讲:“吓死了,当时我什么都不知道了!”一个有考试焦虑症的学生可能会说:“每当走进考场,大脑就不转了,刚刚背过的东西一句都想不起来,大脑一片空白……”这些都是冻结反应。
除了「行为反应」,还有「心理反应」,比如如惊慌、害怕、忧愁、愤怒等等,如果这种消极情绪长期无法排解,个体应对手段开始失败,心理防御机制夸大且不恰当,常出现心理失代偿表现,如心理混乱,脱离现实,甚至出现幻觉、妄想。
此外,如果压力激素在长时间内持续释放,可能会产生不良后果,引起记忆障碍,持续抑制免疫功能,把过多能量储存为脂肪。如果情况得不到控制,可引起动脉硬化、腹型肥胖和高血压,这些问题都会增加你罹患痴呆症的风险,导致脑容量缩小,损害学习和记忆能力。
换句话说,「压力影响智商」。
所以,遇到压力一定要及时处理。
说回压力的构成。
任何情境或刺激具有伤害或威胁个人的潜在因素,统称为「压力源」,即压力来源。
但压力源是否「具有伤害或威胁个人」,是由「认知评估」决定的。
人在无意识状态下是没有心理压力可言的,如睡眠状态下人无心理压力。
人无认知能力时也不会有心理压力存在,新生儿只有感觉,无心理压力。
人有认知能力时,若对威胁性的刺激情境失察而未能认识到其对自己生活造成或将造成威胁、危害时,也不会产生心理压力。
-
若刺激情境本身不会对个体造成威胁、危害时,个体由于错误的认知,以为它具有威胁性、危害性,无法处理、摆脱,却会产生心理压力。
换句话说,压力是否存在,以及压力的大小,是由你的「认知基础」决定。
如果个体倾向于「积极认知」,那么压力=动力,需要努力。
如果个体倾向于「消极认知」,那么压力=危险,需要逃避。
「积极认知」和「消极认知」,对应着我们常说的「乐观者」和「悲观者」。
乐观者相信坏事是暂时的,只是一次挫败,而不是最终的失败,所以更能走出低谷。乐观者也往往不会以偏概全,只会把困难看作“一次性”的障碍;而悲观者看到困难,就会觉得前路一片灰暗。
比起悲观者,乐观者也更有可能承认事情是多个原因造成的,不能全怪自己。而悲观者经常会放弃,不再努力,失去希望,这可能造成抑郁症。与此相反,乐观者会为自己创造更多机会,会告诉自己前路是更加光明的,所以也就能创造出更光明的未来。
我们常说,「化压力为动力」,也仅仅限于「乐观者」。
而对于「悲观者」,那就是「亚历山大」了
有意无意的,我们总是希望自己是「乐观者」,乐观、积极、向上,喜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努力的让自己变得像阳光一样温暖。
但为什么在夜幕降临的时候,往往又变得「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成为「悲观者」了呢。
因为人是消极动物。
03
—
为什么人很容易消极
「错误」让人联想到「失败」,是人类的本能。你不能去责怪它。
我们更容易注意到生活中的坏事,而不是好事。
小时候参加拼写测验,我们看到拼错的单词旁边红色的“×”,受到的影响会比看到拼对的单词旁边的“√”更大。
我们很少会忘记批评、丢钱或与朋友断交。
-
健康状况欠佳比健康状况良好对我们幸福感的影响更大。
一般而言,比起正面的事件和体验,负面的事件和体验往往会对我们产生更大影响。
我们似乎天生倾向于注意或更注重负面信息。
从进化的角度来说,这有利于生存;留意坏事让我们在面对威胁和危险时更容易生存下来。为了确保生存,我们需要迫切关注可能产生不良结果的情况,快速采取行动。
如果忽略了潜在的良好结果,可能会留下错失良机的遗憾;可是,如果忽略了潜在的不良结果,却可能会使我们受伤、生病或死亡。我们的大脑对坏事的认知加工也比好事更加彻底,需要确保我们保留有关“坏”事的信息,以尽量避免重蹈覆辙。
我们的进化史决定了,人脑会自动把坏消息放在更优先处理的位置。你的大脑并未建立留意好消息的机制,因此,你需要有意识地努力留意自己遇到的好事,你才能把好事给记牢。
于是,一切都从孩子做错一道题开始。
提及「错误」,人们就想到「失败」。
想起「失败」,人们就有了「压力」。
有了「压力」,就开始了「拖延或放弃」,产生了「消极情绪」。
而「拖延或放弃」和「消极情绪」往往又是「失败」的真正原因。
这便开启了「苦难之旅」。
综合以上观点,我做了一张图。
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源头在「错误」。
如果没有「错误」,便不会引起一系列的条件反射。
但这个世界的运行告诉我们,「错误」才是进步的根源。
举个例子,「基因变异」。基因变异本身就是一种信息传递错误。
若这种变异是有利于这种生物更好的生活的,那么这种有利变异就会通过环境的筛选,以“适者生存”的方式保留下来。
若这种变异是不利于这种生物更好的生活的,那么这种不利变异就会通过环境的筛选,以“弱者淘汰”的方式清理出去。
换句话说,如果「不出错」,也就不知道「自己是错的」,无法「更正错误」,也就无法进步。
这便是「积极认知」。
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有点过于夸大,也藏有一定的道理。
但掌握这些运行规律,慢慢的调整我们的心态和行为,会大概率取得不一样的结果。
所以,做个「乐天派」吧。
但完全的乐天派也不合时宜,因为这个世界的环境愈来愈不容乐观。
越来越扑朔迷离的国际局势;环境污染;人口暴增;新冠病毒仍在肆虐;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剧;互联网大厂持续裁员;考研考公人数达到历史新高;毕业大学生工作越来越难找;消费贷款如同魅影般掏空年轻人...
而孩子的学业压力越来越大,但他要迎接的挑战,是一个越来越复杂且危险的世界。
所以我更想谈谈一个新的身份
「保守型乐天派」
04
—
保守型乐天派
人生是一个以概率为基础的试验场。
这个试验场里,经常会出现财富这类世俗的“成功”案例,其优势是容易被测量,可以呈现相对精确的因果关系。
那些我们自以为懂得的人世规律,在无尽的未知宇宙,只是一个非常小的过家家游戏,充满虚妄的规则和天真的假设。
未来无法预测,这个世界并不存在人生的屠龙术。我们只能根据概率下注。
就像一枚硬币一样,你抛出去之后,正面和反面都有可能。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几个会让勤奋好学者失望的结论:
第一,成功学基本上是刻舟求剑,几乎毫无用处;
第二,太深谋远虑并无益处;
第三,定向培养几乎没有用处;
第四,目的性太强不会帮助你接近目的地。
我们是否会因为随机性而陷入虚无主义,从此相信人的命运是注定的?
错。
因为随机性中,隐藏着「确定性」。
一枚硬币抛一万次,正面朝上的次数趋近于5000次。
你去操场练习投篮一个小时,你下一次投篮会趋近于命中。
「自主学习体系」的学员,每天训练拿100分,他考试的分数就会趋近于100分。
注意,我的词语是“趋近“。
而趋近的终点,就是「概率」。
我们无法决定每一次硬币的正反面,但我们可以通过某种努力,让正面朝上的概率不断增大。
后面有机会,我们再聊聊概率。
回到每一个人生片段的选择时,我喜欢这么一句话
「做最好的打算,也做好最坏的计划」
这也是一个「保守型乐天派」应具的内核。
希望大家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