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我一直想要写点东西出来,今天本来是要去上班的,可是公司又觉得我不合适不用我了。上了几天班也没有工资。说实话,我对那一家机构并没有很好的印象。在中心书城北门,店面狭小而拥挤,周六周日家长多,你就会觉得喘不过气来。而大马路上来来往往的公交车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奔驰而过的车辆所带来的噪音使我久久不能适应,我的心一直都静不下来。感觉特别浮躁,我根本静不下心来去画画。这和我在丽江的生活有着巨大的差异。
在丽江,我们的画室有两层楼。一进去有一个很宽敞的接客厅,一直往前走。我们还有有一个后院,下了班就可以烧烤。院子里有几杆翠竹,还有一条叫做乔治的狗。站在二楼的幼儿班教室就能看到眼前一片翠绿,轻风吹过,竹叶摇摇摆摆。天上那样明净,挂着几朵白的看起来有点不真实的云。一切是那么的恬静。在教室里,也没有嘈杂声,只能听到自己的呼吸。这个时候,把纸慢慢展开,选一幅自己喜欢的工笔画,放上一段轻音乐。就这样慢慢地画着,时光就这样在指缝中悄无声息的溜走了。
在深圳是什么情况呢?这个小小的地方,连个办公室都没有。这几间教室合起来都没有我们那边一间教室大。教室里除了矮桌子就是矮板凳,对于一个身材高大的人来说,在这里做一下午可真是受罪啊。如果说这些能忍倒也罢了。市民中心由于挨着区政府,属于异常繁华热闹之地。所以物价出奇的高。高到什么程度呢?一碗面28,72街里面卖的盖饭至少也33,36。然后我觉得太贵了,就换了一家去看了看,汤粉,汤面居然也要35。真是贵到离谱,我想狠下心来,买一碗面,可还是觉得太贵了,吃不起。
然而,我们公司难道工资很高吗?高个屁,简直是我去过这些地方里面最低的了。在那种地方,居然底薪只有3000,而且实习期是两个月,意味着你只能拿3000块钱的底薪。要知道我们这是在深圳,不是在丽江啊。要是在丽江我也就啥也不说了。因为在丽江我的底薪都有3200,丽江的房租当时我住的是青旅150一个月包水电。你说深圳能够和丽江比较吗?
所以我经常看到公司的其他员工都拿着面包,牛奶什么的。在吃饭的时间,吃点。要不就点个外卖。我问他们,你们附近有什么可吃的吗?他们告诉我,也没什么可吃的,又贵又难吃。如果在这里吃上一个月,恐怕是钱还没有挣到,恐怕我们还要倒贴呢!而且又吃不好。
在这里上班,你看那些人一个个表面上光鲜亮丽,可是实际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辛酸。看着工作很体面,在楼上坐办公室。实际上压力也很大。而且生活成本高,尤其是在市民中心。你把吃住都去掉,自己能落多少呢?
我觉得我可能不太适合呆在大城市,我应该回到小城市去。我一点都不后悔自己年轻的时候,在丽江呆过。我也不会忘记那些可爱的同学。在深圳,我觉得很不适应。尤其是在市民中心上班的这几天,更多的是我感觉到身体不适应。我感觉到压抑。
即使是我做过的职业可是当我面对那些家长和孩子时,那种感觉和我在丽江就一点都不一样。我是个慢热的人,我并不是特别的善于去表达自我,或者和学生打成一片和家长聊得热火朝天。我不是那样的人。我的个性就是如此。除非是我和他们熟络了之后才会多说几句。主要是觉得不适应,特别的不适应。
虽然那边也有便利店,里面有卖车仔面的。但是给的又少又难吃,车仔面加几颗丸子就9块钱。很多中小学生都在里面吃饭。可见有钱到哪里都是好使的,没钱的在哪里都一个样。我不喜欢太过于热闹喧嚣的地方,感觉太乱太嘈杂。
似乎是丽江的环境害了我,实际上我的个性我觉得呆在小城市反而更好些,更能凸现出来。小城市要求又没有那么多,节奏也没有那么快。在深圳,谁生活的都没有那么的容易。有钱人多,可那只是一部分人。更多的是拿四五千工资的,六七千工资的,七八千工资的。就美术老师这一行业来说。并不是高新的行业,我面试了那么多家,给3000加提成的都有好几家。3500的,4000的也有几家,试用期三个月,你以为工资很高吗?不高的。深圳并没有你们想象的那么美好,更多的是心酸和无奈。
在市民中心,我见过一个乞讨者拿着碗满大街找别人要钱。当然也有流浪歌手凭自己的本事吃饭,在闹市区卖唱。可更多的人只是凑热闹,给钱的人却没多少。即使穿着体面的人,也会到便利店去买车仔面。
我还遇到一些事情。在发传单的时候,几个小学生跑过来让我用方言读朱自清的文章《春》。我就很好奇地问了一句,你们难道都不会说方言吗?他们说不会只会讲普通话。或者能听懂,会讲的已经不多。还有一件事情,我们在做活动的时候,活动主题是粤剧脸谱。我问小朋友们,你们都听过戏曲吗?听过粤剧吗?回答都是没有。
我又问,那你们会说方言吗?你们听过家乡的戏曲吗?结果只有家长们表示会说方言,小时候听过家乡的戏曲。而小朋友们则没有听过家乡的戏曲,也不大会讲方言。我为什么在最后说这个事情。是因为,我觉得有些东西是需要有人去继承下去,并且发扬下去的。虽然我没有听过粤剧,可是却对家乡的豫剧很了解,甚至会唱。小的时候,我们那里过会赶集的场景至今都记得很清楚。过大会时,仍旧会唱戏。小学时一档《梨园春》那可是家喻户晓,豫剧大师常香玉马金凤我们也都听说过。尤其是常香玉的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不如男。多么经典啊,还有马金凤的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更别提亲家母,你坐下。老嫂子你到俺家,尝尝俺山沟的大西瓜,小仓娃这些选段了。这都是很经典的东西,我们生在豫北地区。从小就听过这些,长大后,到了异乡再次听到仍旧觉得很熟悉,就是这个味儿。
可是深圳是个什么地方,是个文化沙漠。虽然有各种各样的文化,虽然有很多外来人口。可是你的方言只能你的家人老乡能听懂。你不得不说普通话。这里更不会有什么豫剧秦腔这些地方戏曲的表演。就连粤剧你想看估计也只能去博物馆,当然可能有点夸张。一说到戏曲,我们就立即想到老年人。他们比较喜欢听。为什么他们喜欢听呢,因为这些东西都是他们从小就耳濡目染的东西,这是他们的根,这是他们与故乡牵连的东西。戏曲大多数都是用方言所唱。所以一听到就特别的亲切。我们小时候也听过这些戏曲,我们也能很熟练的使用方言。这是我们的根,这是我们和家乡联系的东西。可是年轻的一代呢?
深圳的孩子们,你们的根在哪里呢?你们与家乡的联系又是什么呢?是你们那很标准的普通话吗?所以我觉得是很可惜的。孩子们,你们的根在哪里,如何能够证明呢?都说来了就是深圳人,可是我终究是个异乡人,我不是深圳人。所以我想将来还是要回去的。这里并没有我熟悉的人事物,也没有我熟悉的风景。
家乡虽然离开很久了,但是我仍旧是熟悉那里的。熟悉那里的人事物,熟悉那里的风景。还有熟悉的口音,鹤壁集口音。在大城市漂泊发展,很多传统的东西都消失不见。各种活动宣传可能只是个幌子而已,要想真正了解一个地方的文化,你还得亲自去体验才好。就像粤剧脸谱,我们只是打着粤剧脸谱的幌子,实际上进行宣传招生而已。而我当时还想多讲一些粤剧的知识,可是一看家长都没有兴趣,小朋友更没有兴趣,只说了几句就不说了。
事后主管还说我,讲的太枯燥太乏味,小朋友家长不爱听。可是有些东西确实就是如此啊,就像吹唢呐,有一部电影叫做《百鸟朝凤》。学的人越来越少,后面唢呐班都面临倒闭的危机。这的确值得我们深思啊!
这世间有很多手艺传承者,很多戏剧传承者都面临着各种危机。相声艺术如果不是郭德纲于谦的德云社火了,也带动了相声艺术的火爆。要不然相声今日的发展那还真是不好说。有些东西是枯燥的,是有些乏味的。可还得有人来继承啊。因为这些东西是根,是中华文化的根。可是却因为不赚钱,没市场学习的人越来越少。
如今在大城市里,很多时候,都只是打着传统文化的幌子,我们只能了解到片面的东西。而把核心的东西弄没了,这难道不可悲吗?实际上就是贩卖传统文化。我不喜欢这些表面的东西。就好像你拿一张照片在介绍这个文物有什么价值,多么精美一样。可当你见到这样文物,然后再观察自己去感受难道不是更好吗?
为什么这篇文章写得是深圳的故事,可是配图却全部都是丽江的风景呢?你们懂得。里面有一些都是我和学生一起去玉龙雪山的山脚野营拍的,现在想起来甚是怀念。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我还是会在年轻的时候,选择去丽江,因为那种感觉只有你去了才能说得出来。我也很奇怪,即便离开这么久了,我还是很想念我的学生,我真的很迫切他们长大,想看看他们长大时的模样,虽然那时可能已经不记得我们这些老师了。我走过八十多个城镇,可是最怀念的还是丽江,最想念的还是那里的风景,那里的人。我的学生,我很想念你们,虽然已经离开一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