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发展,房地产的兴起,城乡发生巨大变化。文化强拆,将故乡变得更具现代化特色之余,也让我们的故乡失去了原有的风味。
故乡的建筑变了,故乡的习俗变了,故乡的文化变了,故乡的人也变了。留下“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悲凉。
《回不去的故乡》是在两年前被我收藏的一本书,当时就有看它的想法,可是总是没有足够的勇气。用一句“近乡人更怯”最能形容我当时的心情。而今真的拿起这本书,突然感觉特别亲切,一边看,那些熟悉的画面一一出现早起眼前,就像在看露天电影似的。
《回不去的故乡》不仅描述了故乡各民俗的具体内容,而且讲述了各民俗的由来。这不仅仅让我们温习了一遍曾经常常参与其中的习俗,更让读者对相关习俗寓意与来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犹如一个走失的孩子,突然知道自己出身般狂喜。
《回不去的故乡》分民俗篇,文化篇,饮食篇,手艺篇,农事篇,杂谈篇共六个篇章。
在民俗篇中,作者提到祈福。作为走向而立之年的我们,也许很多人都不太清楚相关的知识。作者讲到自己家乡祈福以年为单位,年初许福,年中暖福,年末还福。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因为祈福需要看时辰,对于忠实的信民来说,看定了日子,风雨无阻,哪怕是夜里时间,也是要去王爷庙去祈福的。经常因为时辰好,天还蒙蒙亮便要骑着单车赶到王爷庙,有时候会遇到下雨天,但母亲也不会因为天气不好误了时辰。按妈妈的说法,我们要虔诚才能得到神灵的保佑。
乡俗中讲到得“腮腺炎”又被称为“博猪头肥”,即一侧脸到耳根肿大。百姓经常是在脸上画一个“虎”字再圈个圈。认为虎吃猪,病就能好。小时候,我也曾因为这样做被伙伴取笑过,那时候心里总是暗暗希望那个虎字快快把藏在我脸上的猪头吃掉,还我正常的脸蛋。现在回想起来,以前的人知识匮乏,医术不精,只能依赖迷信和神灵来祈求一家人的平安康健。既为现在科技发达文化普及而感动高兴,又为过去人们即便人力薄弱,知识不足,但真心诚意为家人的心情而感动。
在提到土玩具时,说到跳皇帝,打石子,折飞机,放风筝,木手枪,打鸟弹弓等手制玩具。以前超人,芭比娃娃,变形金刚等玩具只有有钱人家的孩子才玩得起。我们能做的就是自己找乐趣。女孩子最经常玩的是跳皇帝看谁先赢,折纸飞机看谁飞得远,折纸青蛙看谁的跳得远。我们下河里摸各种螺,捉小鱼小虾,采野花……
故乡,有说不完的故事……
其中,有一个故事是关于一位老人。她是一个外地搬来我家乡的,但是她并没有把自己当外乡人,入乡随俗,我们叫她“叔婆”以表亲切。每天放学回家妈妈在田里干农活不在家,叔婆便邀请我到她家做客。记忆里每天到她家我都会得到很多好吃的。她会把剩下的饭晒干炒熟变成香喷喷的炒米;把地瓜皮蒸熟晒干变成饶有嚼劲的地瓜干;把被虫咬坏的黑豆炒熟变成酥稣的炒豆……她的那双手布满皱纹,却像是有魔法一样,能将生活中各种不那么完美的东西都通通变成小朋友爱不舍手的小零嘴。现在看来,她是多么勤俭的一位老人,将生活中任何东西变着花样烹饪成美食。也许她的世界里是没有浪费二字的。不过,她不仅把食物做到极致还毫不吝啬地分享给我们,那是非常慷慨的一位老人。我去过她的家乡,那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临近水库,但也人烟稀少。她家门前有各种果树,有梅树、李树、桃树、桑椹……我去做客那年,正是果实成熟的季节,因为没有打任何农药,我可以像小猴子一样坐在树上随意吃果子。那时候我经常是抬头就能吃到果子,直到我吃不下了。叔婆的家里只有一盏昏暗的灯火。因为独门独户又不经常住人,叔婆带我们去离家不远的亲戚家住。因为山上没有路灯,我们是靠着一把手电筒摸黑去到她的亲戚家。那一次,我听见山上林间蛐蛐的叫声,还有偶尔鸟扑腾翅膀的声音。因为住在城郊,我经常觉得自己住得很偏僻。但那次,我才深刻体会到所谓偏僻,我甚至能想象到比那次更偏僻的地方。工作后我确实也见识过这样的地方,还知道有些人一辈子没有走出过大山。叔婆家亲戚虽然住在山上,但是他们特别纯朴热情,他们可以省吃俭用,但是对客人却特别慷慨大方。至于吃了什么我已忘记,但我确实感觉那个地方饭菜很美味。有些人有机会走出大山也不愿意,也许也是因为想保留那份淳朴吧。叔婆一直到我读初中就搬离我们村。虽然此后我也吃过品质更好的炒米,炒豆还有番薯干,但是终究没有当年叔婆亲手做的那么好吃。这就是故乡的味道啊。
去不到的是远方,回不去的是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