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

认识到被原生家庭「伤害」的人,其实已经好了。

来访者说:「我爸妈老打击我,让我特别缺乏自信。」
我说:「你说缺乏自信,是什么意思?」
他说:「就是老觉得自己不够好。」
我问:「你觉得自己不够好,但实际上呢?」
他搓搓手:「实际上还不错。」
我说:「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你说的缺乏自信,是说你的实际情况往往比你以为的好一些?你以为自己不好,但实际上你知道自己还不错。」
他点头,嗯嗯嗯。过了一会儿发现不对劲了:
「哎?怎么按照你的说法——我其实挺自信的?」

在真实的咨询中,不会直接这么对话。否则,除非是内心很强大的来访者,否则会很不舒服(就像你现在感觉到的那样)。不舒服的点在于,一个人从小被父母打击,那必定是非常痛苦的回忆,那些难以释怀的怨恨,会让人恨不得用「我这一辈子都被毁掉了」来回敬,来证明父母「罪行」的严重。这时候证明这个人自信还在,无异于是在帮凶手辩护:「你看!受害者并没有受伤!」

我无意为父母辩护。当年的错,犯下了就是犯下了,受伤就是受伤,被怨恨一辈子也是果报。我想说的仅仅是,一个人发现自己【有问题】,和不知道自己【有问题】,这两种情况处于完全不同的阶段。这方面,高晓松在评论武老师的演讲时,有过一句精准的评论:「病的时候,一个人不知道自己病。等病好了,才知道自己曾经病过。」换言之,抱怨原生家庭的,都是病好了的。

乍一看,的确像是武志红老师说的「诡辩」,但它背后隐藏着复杂的逻辑,涉及到哲学中的逻辑层级论。我们再换个例子,解说得详细一些:

一个人抱怨她的原生家庭:「从小,我妈妈就很焦虑我得什么病,动不动就带我上医院看病。受她的影响,我现在也对健康问题过度焦虑。」

这里命名了一种「病」,叫做【过度焦虑】。这个命名在逻辑上有两个层级,一是【过度焦虑】作为一种诊断标签本身,二是【过度焦虑】的内涵,即当事人当真无法判断风险,为了一些「不知道有多大概率发生」的坏事而不安。两者的关系,就像地图与真实的领土,菜单上的菜名与热气腾腾的菜肴。
一旦出这两个不同的层级,「魔术」就发生了。
我问她:「你说过度焦虑,是什么意思?」
她说:「就比如说这几天吧,我咽唾沫的时候,感到嗓子有一点疼,我就老胡思乱想,担心是不是得了什么怪病。越想,就担心得越厉害。」
——这是引导她在第一个层级上,描述【过度焦虑】的性状。
我再问:「那你要去医院看看吗?」
她愣了一下:「干嘛去医院?我知道没病啊。」
—她相信自己是多虑,这是在第一个层级上,论证【过度焦虑】的成立。而我利用这句话,跳到第二层级上,接入【过度焦虑】的内涵。
我说:「啊!你知道没病!——那你担心什么?」
她:「……」
——看,这就是魔术的诀窍。她需要证明自己是多虑了,才能在第一层级上让【过度焦虑】成立。而证明自己是多虑的这个动作,恰好在第二层级上终结了【过度焦虑】。为了证明自己有病,她必须先「治」好自己的病。

这么看来,根本不用「治」病!只要说出得的是什么病,病就好了!

我没有在开玩笑。这种看似悖论的对话,用到的是现代家庭治疗的理论中,处于核心位置的理论——对疾病的认识论(epistemology)。能说出「原生家庭导致我现在XXX」的人,认识到所谓XXX的存在,等于已经摆脱了原生家庭的视角。看到即是改变。产生不一样的认识,就打破了病理性的认知框架。

这并不是说,原生家庭对人没有影响。原生家庭是可能摧毁一个人的自信。但真正缺乏自信的人会是什么样?他们并不抱怨原生家庭,因为认识不到那里,他们只会说:「我没有不自信的问题——我是客观上一无是处!
同样,真正过度焦虑身体健康的人,绝不会认识到自己「过度焦虑」,只会认定自己的焦虑是「适度」的。身体就是有病,就该马上去医院啊!

从这个角度来说,一个人承认原生家庭的影响,这个认识的转变意义非凡。说得简单一点,从「所有人不都是这样吗?」到「我靠,原来我是受到原生家庭影响才这样的,这是我的问题」,这一变化在心理治疗中占据了决定性的作用。而所有对原生家庭的批判,一旦发生,就代表这一变化已经完成。

但是在情感上,对原生家庭的批判这时候才刚刚开始,怨恨,愤怒,委屈等情绪正在喷涌而出……还需要很长很长时间才能化解,这造成了很多人在情感上无法接受:「我才刚意识到他们伤害了我,你就说我已经好了!」

情感上难以接受——但事实就是这样。

武老师说,这是诡辩。光是看到自己有病,怎么会等于病就好了呢?但是在认识论的语境里,逻辑就是如此:认识到有问题,等于打破了认识。

被原生家庭「烙印」的感觉,可能是大脑在骗你。

一个人,明明知道自己不差,却一口咬定自己「不自信」;或者明知道身体没病没灾,却仍然忍不住胡思乱想,原因只有一个:他们需要「制造」出这样的假象。大脑可以建构出不存在的东西。假如大脑希望让自己相信,自己具有一些叫做「不自信」、「焦虑」、「缺乏安全感」之类的特质,它可以毫不费力地建构出这些东西,自己无法辨别真假,还能轻轻松松甩锅给原生家庭。
可是好端端地,大脑干嘛要骗人呢?
按照【目的论】的解释,因为这是有好处的。
有一个画面可以帮助理解这一点:2010年上海世博会,那些排长队的热门场馆门口,摇着轮椅的残疾人可以走绿色通道,不必排队。而在世博园的出口,我看到很多「残疾人」站起身,收起轮椅,大摇大摆地离开……
我们想象一下,一个明知道自己优秀的人,却一口一个「不自信」,不就像一个两腿健全的人,却一直用轮椅行走吗?倒不是说他存心骗人,他可能也在骗自己。他那么做看似给自己增添了很多麻烦,但也有好处。比如可以另辟蹊径,比如少承担一些责任,又比如这样一来,得到了更多关心和照顾。
可不可以起身离开轮椅呢?随时可以。但起身之后,他就会面临新的处境,他和别人的关系会产生变化,这里有很多新的风险和挑战。他不一定做好了准备。就像一个人随时都可以承认:「我知道自己还不错,只是常常忍不住把自己想得很糟糕。」但是一旦这么说了以后,要如何作为一个「还不错」的人,去和别人相处呢?那可是一个全新的,不一样的世界,他做好准备了吗?
这告诉我们,为什么原生家庭会给人那么深重的烙印感?甚至会让人「一生都难以摆脱」?不是因为什么魔咒——并不存在那样的魔咒。而是因为,一些人已经习惯了坐轮椅的便利,就不太想尝试一种新的行走方式了。
表现出屈从的人,会无意识地选择待在和童年相似的环境里,继续感受着不良图式带给他们的焦虑和伤痛。因为不良图式是童年环境的真实写照,带给人痛苦的同时又给人带来熟悉感与安全感。
这个帮助体现在哪里?既然一切都是你的选择,既然原生家庭没有给你打上烙印,也就意味着你立刻,当下,随时随地,什么「治疗」都不用,就可以改变。只要一转念,就可以做出跟过去不一样的,从未尝试过的选择
随时都可以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只要做好准备
阿德勒的《超越自卑》里有一段话,大意是无论一种心理看上去多么奇怪,都一度是有效的,都是病人无意识中为自己想出的生存之道。这后来给了我很大的力量,就好像发现一个你一直在苦苦对抗的敌人,其实是与你站在一起的。

很多人都有一类特殊的成长困扰,叫做:我从没有当过小孩。没当过小孩的人,是没办法成为成熟的大人的。这些人可能经历过这样一种家庭规则:从小就必须懂事、善解人意,不给父母添乱,自己的学习自己管,一直都是别人眼中的榜样,被夸奖,是父母的骄傲。然而往往当他们进入大学或出国留学时,困惑便会开始产生,且通常会以情绪的问题表露出来。比如莫名的情绪低落、焦虑 ,然后对生活失去热情和动力。他们会责怪自己没有以前努力、优秀,会难过伤心。父母也会很不理解,为什么一个优秀的小孩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第一,要让自己内心的小孩成长。弗洛伊德说,健康的人是要学会工作,学会娱乐和学会爱的。但很多人到了20多岁时,反而会觉得自己缺乏了活力——因为你内心的小孩的活力被抑制了。来自原生家庭里的那些规则让你一直对自己高要求,你无法接受自己的失败,甚至没法允许自己去娱乐,去享受生活。对于这样的朋友来说,学会娱乐是很重要的一堂课。玩的开心,玩得尽兴,玩得心安理得是很重要的。你要去充分满足那个曾经没有被满足的小孩的需要,这个内心的小孩会就不会在一些很重要的时候出来捣乱。当内心的小孩重新活跃起来的时候,你的创造力、好奇心、对生活的热情,也会源源不断地回来。换句话说,你要开始重新培养这个内心的小孩。走近他,了解他,不要批评和指责他,你要尝试去保留这份童趣,然后你就会发现生活变得有趣,你也会有更真实的感受。

第二,去打破好孩子的形象,迎接真实的自己。在小时候,父母对于好孩子是有固有期待的。比如期待孩子要优秀,成绩好。期待他们长大后有稳定的工作,能成家立业,过安稳的日子。但有的小孩并不是这么想的。小时候他们满足了父母的需要,长大后他们更想去看看这个世界,去追求自己的爱情,去过不一样的人生。如果我们一直都是好孩子,就意味着我们不能违背父母的意愿,不能辜负他们的期望。于是矛盾就出现了。一方面,我不想过父母期望的这种生活。另外一方面,我不想损害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好孩子形象。这些矛盾冲突,会让我们的情绪烦躁,不安,焦虑,甚至会很抑郁。所以,当我们要开始成为真实的自己的时候,也许是会打破塑造了多年的好孩子形象的。现实有时会比幻想要更残酷一些,可现实却会让我们的内心更踏实。我们会在现实当中承认自己的局限性,比如我这辈子都没办法成为科学家了。我们可能也会在现实当中看到自己的自私与贪婪,脆弱和敏感。但是,当我们有机会去拥抱现实当中那个真实的自己的时候,而不是去竭力维护那个好孩子的形象的时候,可能我们会活得更自由,更自在。家的话题是很复杂的,可以无穷无尽地展开。我想传达的是,即便我们的过去是没法改变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去理解过去接自己,改变过去对于我们影响。当我们没有办法去改变我们的原生家庭时,我们可以去学会认识家庭,认识自己,来改变家庭对我们的影响,改变我们自己的,未来的家庭。

最怕的是,你的伤其实已经好了,你却没有意识到,仍然像一个有伤的人一样去生活。那你的生活,就不会呈现出一个健康完满的样子。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3,179评论 5 47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5,229评论 2 380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0,032评论 0 336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533评论 1 27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531评论 5 36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539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916评论 3 39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574评论 0 256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813评论 1 296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568评论 2 32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654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354评论 4 31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937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18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52评论 1 259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852评论 2 34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378评论 2 34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