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师联盟》第一集开头就讲了“月旦评”的由来:东汉末年由汝南郡人许劭兄弟主持,对当代人物或诗文字画等品评、褒贬的一项活动,常在每月初一发表,故称“月旦评”。无论是谁,一经品题,身价百倍,世俗流传,以为美谈。因而闻名遐迩,盛极一时。
《快乐男声》专家评审一般由华语流行乐坛的歌手、资深电视人或者其他明星担任,负责海选和复赛的评判工作,并为选手们给出适当的建议。在海选中,他们给选手打分,并可以现场颁发通过卡,允许选手参加下一轮比赛。在晋级赛中,他们要提名选手参加PK赛,并且在很多场次能直接让选手晋级。
这有什么区别吗?历史只不过是一个循环上升,自娱自乐的一个过程而已。
东汉官员的选拔方式主要有两种,察举和征辟。征辟是由皇帝、各级官府自上而下地发现和委任人才。察举则是地方州郡自下而上地举荐人才,又号称“乡举里选”。这不就是现在的“海选”吗?只是那时候是推荐有德才的人当官,现在是选拔有貌艺的人当红。
海选就是指所有报名选手对评委演唱自选歌曲,评委对其表现作一简短评价。海选结束后,评委推荐50名优秀的选手进入复赛。
到了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轮流擅权专政,内忧外患持续加重,任人唯亲、“贸易选举”。学而优的儒家士子仕途堵塞,于是挺身而出,发动社会舆论,抨击朝政,“清议”之风遂蔚为大观。
“清议”的内容以人物评论为主,一是对腐败政治的猛烈抨击,另一种主要褒扬人物才干和德行风貌。
东汉选举官员人才以“名”取士,导致社会过度崇尚名节,导致很多士人都被毁了三观,从从大雅走向了三俗,比如故作偏激、散尽家财、守丧过久、手刃恩仇等。但是越是这样,越会出现问题,比如有个叫赵宣的为了出名,在父母死后,他竟然在墓室里守丧二十多年,然而神转折的是,他还没有耽误繁衍后代,在墓道里生了五个儿女,最后还是被人揭发。
快乐男声中也有类似的情况,大家都会痛说革命家史,诉说自己学艺如何不易。比如问选手为什么来这个舞台,对于像“两岁就想当艺人”这样的夸张答案,评委罗志祥直接怼一句“我两岁还想喝奶呢!”选手同样是被人揭穿。
在月旦评最风靡的时候,也有两位评委,一个是许邵,一个是许靖,两人都出自大族许氏。许靖的为人和品评风格是循循善诱,褒扬、赏拔后进为主。而许邵性格狭隘,排斥许靖的很多言论。很多学者认为,许邵的品鉴特色主要是“善善恶恶”,也就是两极分化,非黑即白。诸葛亮也认为“许邵长于明臧否,不可以养人物”,也是就说他擅长褒贬,不会指导和培养学员!
2017年快乐男声节目中又有选手因遭到导师罗志祥“无情炮轰”而泣不成声,巨大压力下选手现场崩溃,罗志祥也是只负责毒舌,只指责,不指导。大概是评委分工不同的原因吧?
同样,国家广电局对类似活动的批复就包括:要认真选好评委,评委要具有权威性、专业性及良好的艺德和广泛的社会影响。评委点评要实事求是、平等善意,不搞不切实际的吹捧,不搞令参赛选手难堪的责难挖苦,不以非理性的褒贬来取代知识性的引导,不能把评委岗位作为自我表现、包装炒作、借机成名的舞台。不能选择有丑闻、绯闻和有非议的人做评委。
还需要聊聊的是,曹操本身就是“月旦评”的受益者,同时也成为了后续“月旦评”的推动者。
曹操年轻时品行不佳,“不治行业,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地方上的士人都看不起他。后来曹操为入仕途,极力扭转负面形象。他起初借助太尉桥玄评语为自己正名,“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桥玄担心自己名望不够,建议曹操去找许邵主持的“月旦评”。
连许邵也鄙视曹操,不想点评,但迫于曹操威胁,不得已评价“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这个褒贬兼有的点评,让曹操暴红,不久后他就被举为“孝廉”,公元174年入京都洛阳为郎官。
后来曹操得势,又在公元210、214和217年三次颁发“唯才是举令”,强调只要有才,不仁不孝的人也可举荐。不过,曹操并非不认同“德行”,而是在不同时期标准有所侧重。即曹操在《论吏士行能令》倡导的“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也就是和平时期用有德之人,乱世之时用有才之人。
公元220年曹丕以魏代汉,“九品中正制”也于同年诞生,至西晋渐趋完备。从曹魏始至隋唐科举的确立,这期间“九品中正制”存在了四百年之久。汉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是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实际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种延续和发展,是对曹操唯才是举的纠正,也不过于强调德行,而是德才兼顾。
从西汉到东汉献帝末的350年间,选举人才重视德行名节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其影响无处不在,以至于现在的快乐男声,还能见到“月旦评”的影子。历史只不过是一个循环上升,自娱自乐的一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