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依据课标、教材、学生制定教学目标。
平均数课例
一、引入
看到平均数,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百度什么叫平均数。
二、授课
1.出示情景图和统计图。套圈,人数不相等。男生男生套的多些,还是女生套的多。
生:男生四个人加起来,女生五个人加起来,在看个数就行啦。
生2:
师:当然数不相等时比个数就不行啦。小燕圈的最多,就代表女生多行吗?对,这只是小燕个人,不代表大家。
2.学生活动:用小电脑,用移一移统计图的方法找平均的个数。
3.学生黑板展示过程
学生2讲解算式
4.分析每个数字代表什么。如(24+12+19)÷4的4等是什么。
解释理解得的平均数6是什么意思。
总:我们又想知道他们谁跑的圈多,首先我们要收集数据(数据的出现是以出示统计图的方式进行的),然后呢求出平均数来比较。
你还知道什么呢?哦,平均数可以来反映整体情况。
三、想一想
师:如果我们想知道全国的读书情况,你怎么收集数据呢?【目的:统计意识:调查数据——抽样调查】
3.全国平均寿命为78岁,小明很难过因为奶奶七十八岁了只能活一岁啦你怎么认为
4.张华是这个工资的员工,招聘仪式上说本公司员工平均公司2900元,那么张华的月工资不可能低于2900元。
5.过河。是否有危险。经典题。
点评:
吴老师:学习平均数为哪般。只是会算就行了吗?这节课我们要培养学生的什么样的关键能力呢?
说课:
1.立足环境,转变学习方式
具体情景来理解平均数。
2.让学生人人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数据分析观念是经历学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归纳的过程。
3.立足交流,拓展思维。
吴:
平均数教学中你看的最重的是哪方面能力?
提问:
严谨的不理解比不上不严谨的理解!
翻转课堂到底是好还是不好。
潘小明:
有目标,有目的设置情景和方式。
1.起点:可以用总数比,吴老师的课就是先比总数,总数比较以后才发现有些不公平。其总数不行,最大值也不行,能不能用另外一个方式来比较出来引出平均数。
(吴老师的课)随机抽取数据。
一个人不能代表全队
用总数不能代表整体,人数不一样
需要用另一个统计量来代表全体——平均数。
2.举正例、反例、平型例说明概念的属性。这个平均数不是代表张三,也不是代表李四,它是虚的,这种感觉怎么让学生感受出来。
什么是平均数?代表一号选手,二号选手?它是虚的,是匀呼匀呼的。(孩子语言)。
3.平均数的区间是什么,估一估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平均数。
4.数学抽象。在生活中怎么抽象理解,数学概念。
说收获时:平均数公平、平均数是虚的、生活中很多地方用平均数等等。
数据分析观念就是:每个数后面都隐含着事!
吴老师:
感受孩子:都在自己发表自己的见解。
感受老师:各环节都有自己的思考,准备充足。
平均数:
1.具有不稳定性。
2.平均数统计意义。作为一个统计量总数不行了,有没有另一个统计量来表示整体的一般水平,一组数据的整体。引出平均数。
3.数据分析观念,第一就要收集数据,数据承载着重要信息。统计意义再显现一点。
统计的背景去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