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长大·第二章 空间无价 16.学会说爱
2017-11-29 李子勋 中国心宇心理网
第二章 空间无价
16.学会说爱
排行老二的苦恼
我生长在农村,上面有姐姐,下面有弟弟,我是老二。都说老二的位置会非常特殊,可我小的时候没有觉得,因为我跟弟弟的年龄差距很大,一开始我就是最小的,父母最宠我。
后来姐姐参加工作了,我也大了,又有了弟弟,家里最受宠的就变成弟弟了,同时姐姐也很优秀,她成绩非常好,还嫁了非常如意的老公,生活方面都不用让父母操心。好像到最后我成了家里最头疼的问题,他们总是说我不上进,不好好学习,各方面的能力都不行。但是,弟弟的一切缺点他们都可以容忍,还总希望我能够像姐姐一样优秀。
我既觉得压力很大,又觉得不受关心,有时我也觉得自己的这种矛盾心情很奇怪,既然父母要求我这么多,就说明他们很关心我,可是为什么我又经常觉得受到了冷落呢?我希望李老师能够帮我解开这个结。
传统文化中农村的家庭会分家,有几个兄弟分几个家,女儿不分财产,实际上写这封信的男孩在家庭里是长子的角色。从心理学来讲,长子承接了家庭最重要的责任,要给弟弟做表率,尽可能快地成长,替家庭分担压力,这是家庭对长子的要求,所以这个孩子感觉爸爸妈妈对他的要求很多,希望他像姐姐,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对于农村家庭来说,重要的是希望男孩发展好。他们认为女孩发展再好,也要嫁出去,终归是别人家的人,男孩子是自家的,以后送终养老都是男孩的责任,所以对他要求很严格,也很苛刻。
如果孩子总是感觉父母偏心,父母就要告诉他,“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在家庭里面,因为有了你,家庭渡过了很多难关;因为爸爸妈妈把一些负性的情绪都投射给你,让你的哥哥弟弟过得很好;因为有了你做一些捣蛋的事情,释放了家庭的负性情绪,家庭基本上就能够使社会带给它的压力被化解;爸爸妈妈把很多关注投射在你的身上,我们对社会施加的痛苦就会减少,家庭也变得比较稳定、团结”。
其实,批评是团结的表现,家庭真正的隔离是冷漠,你是谁我不知道,你回来和不回来都一样,你怎么干我也不知道,那才是糟糕的家庭。如果一个家庭经常互相批评指责,经常争吵,我们说那是“纠结”,就是太亲密了,太近了,高度地寻求一致性,导致互相的伤害,大家应该拉开距离。如果家庭因为孩子而纠结在一块,共同团结,就能渡过难关。所以作为孩子,要想到,尽管小时候觉得爸爸妈妈对自己不好,但是自己确实真正帮助了家庭。假如孩子改变了认知,他的感觉就能产生变化,也会不那么痛苦,甚至还能反过来重新接纳父母。
其实这个男孩要知道,如果爸爸妈妈会直接表达爱,批评就能减少,批评是一种不能自如表达爱的补偿形式。对父母来说,爱的表达并不是简单的说“我爱你”,或者我经常搂搂抱抱你那么简单。这里面既有家庭文化传承的问题,也有父母心理能力的问题,愿意坦诚地与人分享爱的心境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态度。爱孩子就要直接表达出来,不要“迂回”,要学会经常欣赏孩子,让他觉得自己重要,受关注,很棒,很优秀,被认同接纳,这些是爱的正面表达方式。批评、指责、打骂、严厉教育、苛求,是爱的负面表达方式。孩子的成长需要正面的心理营养和养料。有些家长当着孩子面不愿意表扬孩子,比如孩子考了98分,家长会说你怎么不得满分,实际上内心可能觉得孩子很棒,考了98分,全班第一,但就是不愿意把心里话当着孩子说出来,他们认为如果这样说孩子就会骄傲。其实这是误解,孩子需要和父母共情,一起分享快乐会给孩子带来新的动力,让他继续考98、99分,甚至100分,父母想方设法能让孩子骄傲两天也是非常重要的技术。
每个家庭都有分配——“派遣”,每个孩子都代表了一个家庭角色。多子女家庭有各种家庭功能,就像家里面搬椅子,大哥坐了,小弟坐了,你就不得不坐中间那把椅子。那把椅子不是太舒服,不像大哥那把椅子那么厚实,也不像弟弟那把那么软,你的位置可能不那么好,但这就是你在家庭的位置,有些时候你就必须来承担这个责任,帮助家庭实现团结统一。
写信的这个孩子位置是老二,但他承担的角色是老大,他既承受了老大的压力,又有老二的无奈。姐姐很优秀,大家又认为他是长子,应该更出色,压力和无奈带来的双重压迫导致他很烦恼。对老三来说,位置更有优势。家庭里面有两个很特殊的位置,一个是正面表扬的位置,另一个就是负面受处罚的位置,孩子常常都要争取第一个位置逃避第二个位置。老三比最小的孩子懂事,有时候可以逃避,起码他可以不成为一个有问题的人。很多多子女家庭都会有一个孩子主动变成“问题”孩子,让家庭积攒的负性情绪有出口。一旦有人扮演头疼的角色,其他孩子就安静下来,如果找不到的话,同胞的竞争就会一直存在。
如果家庭里有两个孩子,他们会分担两个角色,但他们的角色不是固化的,而是循环的。有个例子,一对双胞胎,一直以来家长都喜欢小一点的,实际上他只小半个小时,但是他长得比较乖,哥哥就大半个小时,但显得成熟一点。不过哥哥一直都觉得爸爸妈妈偏爱弟弟,弟弟学习比哥哥好,各方面都比哥哥优秀,哥哥就经常烦恼,他越烦恼学习越差,越赶不上弟弟,结果家长就越把正性情绪给弟弟,把负性的情绪给哥哥。弟弟老是依偎在爸爸妈妈身边,讨好爸爸妈妈,哥哥躲在旁边,他觉得要亲密的话,爸爸妈妈会不理睬他。有一次,哥哥做运动的时候不小心摔断了腿,因为受伤成为了弱者,爸爸妈妈的态度开始产生变化。他伤了腿要休息三个月,整天在床上,爸爸妈妈关心他、照顾他,给他买喜欢的游戏盘、带子、书,对弟弟就说“你一边去”,“你学习去”,“你别来凑热闹”,哥哥却可以看书,看电视,享受了几个月兴奋的日子,得到了从来没有的丰富的关爱,弟弟则被排开了。哥哥享受到了父母的关爱,开始变得好起来,情绪好了,学习也改善了,成了班上的尖子生。但弟弟却烦恼了,跑来看心理医生,他觉得父母太偏爱哥哥了。其实,两兄弟之间常常会形成这种冲突,虽然爸爸妈妈是想一碗水端平,照顾弱一点的孩子,但有时他们恐怕是端不平的。
其实父母有很多爱心,但是习惯把爱给弱一点的孩子。比如,孩子小时候,爸爸妈妈抱着孩子就像捧着宝一样,但孩子慢慢长大后家长就有些看不惯孩子了,为什么?因为孩子在拒绝,想用自已的方式生活。家长内心认为他有很多爱要给孩子,孩子不应该拒绝,如果拒绝,就是对家长的爱的挫败。为什么有些家长爱动物爱得把动物当成了宝宝?因为动物不能拒绝你给它的爱,无论你用什么样的方式爱它,它都是开心地接受着。但是孩子不一样,孩子慢慢长大后,会产生自我意识,形成自我观点,他会拒绝,爸爸妈妈的爱就会无法自由地释放。爸爸妈妈不敢再去摸摸孩子的头,因为担心孩子会生气,但是爸爸妈妈又渴望去抚摸他,怎么办呢?爸爸妈妈会转而指责孩子,把爱隐藏在教育中,教育是孩子不能拒绝的。父母不能在表面上执行爱的语言,就会用批评的语言传递关心,说“你看你这儿要改”,“你那儿不对”。其实这些批评都是爱,只是因为得不到很好的表达才换了种形式。东方文化的羞耻感很强,很节制,不像在西方,孩子跟爸爸妈妈拥抱、亲吻都很自然。心理医生在诊室里常常让孩子和爸爸妈妈拥抱,但很少有家庭能够自觉地做到这一点。即使家长能够和孩子抱一抱,孩子很多时候也都是僵硬的,爸爸妈妈更难,这是亲密交流的问题。当然,这个问题跟文化有关系,文化倡导爱的含蓄表达,爸爸妈妈说“我多爱你,我多喜欢你”时,好多孩子就会不自在。
心理知识:家庭星座理论
心理动力学派的美国学者阿德勒谈到过“家庭星座”的概念。他说多子女家庭常常有“星座”的情况,长子承担家庭的什么任务,老二承担家庭的什么任务,老三什么任务,最小的承担什么任务,每个人在家庭里面分担的家庭功能都是客观的,有些时候不用仔细思考,自然会形成排列。
他说长子常常是家庭“正性情绪”的投射者,家庭会很关注长子,他帮助弟弟妹妹,家长就会表扬他,家长还会从小培养他的管理能力,教他持家。所以长子在发展过程中承受的压力比较大,但是发展比较快。老二呢,没有老三的时候,老二会享受到短暂的幸福时光,他最小,家庭会把关爱都给他。但这时家庭有可能也会把负性的情绪给他,相对老大而言,会更关注老二是否淘气、不懂事、不成熟,虽然和哥哥相比弟弟肯定会更淘气些,但是爸爸妈妈总会把这些事情夸大。所以老二常常会承受一些负性心情,老大则常常承受一些正性情绪,“你看你哥哥多好,帮家里怎么样怎么样”。当老三出来的时候,老二就处在了两不挨的情景之中,爸爸妈妈的关爱被投射到弟弟那里去了,他常常跟弟弟竞争关爱,和哥哥竞争表扬。老二在任何一个家庭里面,常常都会成为一个很有意思的人,要么发展得非常好,因为小时候就有强烈的竞争意识,不用承担家庭的很多责任,更有空间发展自我;要么非常叛逆,会走和家庭期待相反的路。很多家庭的老二常常考上大学,或者能够到城市里面工作,老大就踏踏实实在农村里干活。
阿德勒还认为,家庭总会把功能分担到四个或者五个孩子身上,老大不能担当表率时,比如他不爱学习、淘气、贪玩,家庭会迅速把期待放到老二身上,放弃老大,那时老二就成了老大,开始承受家庭正面的情绪和伴随的压力。同样,家庭还要选择“替罪羊”,在四个或五个孩子里找一个较差的,把所有捣蛋的事情都归结到他头上,这个角色会由老三或老四承担,常常不是最小的一个,如果最小的一个的确很淘气,也可能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