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大力
写这种很带指令性的标题是因为,我自己就在20岁,迎面撞上了人生迷茫期。
一直觉得,除非是有意去大刀阔斧地开拓,生活很难越过越宽广,放眼看,都是往窄了走。很多选择看起来只是一个独立选项,背后却牵扯着一系列因果,都隐秘而深刻地,与你之后的命运轨迹交错在一起。
好似是选择了某一角色,就拿到专属他的脚本,经历哪种波澜,收获几隅景致,都悄悄地埋在,看似漫不经心的几句伏笔里。
也正是因为选择实在太多,责任也重大,好多人就决定跟着大部队走。别人考研我就考研,别人工作我就工作。别人生小孩了,那我也赶紧相个亲,不能落下。
跟着大部队走并没有错,也并不是谁都拿得稳剑走偏锋的人生的。教唆着“你一定要和别人不一样”的鸡汤,某种意义上跟“过了25岁就要结婚”的刻板道德规束并无二致。问题就在于,好多人还没有认清某条路代表着什么,就已经不得不跟上身边人一刻不停的步伐——掉队是不行的,那么糊涂点儿就糊涂点儿吧。
我自己就是蛮拧巴蛮胆小的人,活得一点也不舒展。跟很多女生一样,我过着被焦虑感支配的一生。
玩过乐队,但“大部队”们在学习,所以慢慢把乐队的事推掉了,也像模像样泡起图书馆。
有过出国旅游的机会,但那个暑期的“大部队”们在实习,我担心被落下,便赶紧联系了一家报社。
大三了想要好好写东西,但“大部队”们都要考研,所以我放笔了。
我成为了一个完全合理且乖巧的存在,某种意义上可称为优秀,可我忙的这么多事啊,竟没有自己真正喜欢的。
所以会在刷着我朋友的社交动态时,深深叹气。我朋友同是大三生,我从前采访过他。他挂过好几次科,一学期有一半以上时间没在学校,他说自己大概不适合待在学校,便天南地北地走。
他徒步走过漫长的公路,登过险峻的雪山,在环海公路上振臂骑车,在半山腰的帐篷里吹着风数星星,在无垠的沙漠开着没玻璃窗的越野。
早在大二,他就非常严肃地跟父母沟通过,自己以后并不会从事专业相关的工作,坐银行窗口点一整天的鼠标。
他成了摄影师。跟着央视的节目组开始漫游全国拍摄,亦为旅行团队拍摄宣传片。我说我好羡慕,他说没什么啊,选择这个,只是因为自己做不好其他事情。
他大概不知道的是,我并不是羡慕他可以满世界跑,过公路小说里的那种生活。我羡慕的是他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擅长什么,而哪种样子的生活,是自己不想接触的。
但好多人呢,依然是不知道出国意味着什么就出了,不知道为什么考研就考了,父母安排了工作,好吧,那就这样吧。
我们的好多选择,都是受别人的意愿加持。晾下来没问的,偏偏是自己的内心。
20岁的你如果爱安定,就找个平静的城市寄托终生,别装意气风发被人鞭挞着一路向前,心里却想往后退;20岁的你如果想闯荡,就好好锻炼身手施展拳脚,别怕被人指点说虚荣或忘本,也别屈居在柴米油盐的小镇,重要的是尽情迈开步子走。
如果你爱平庸,在人群中板着面孔平庸地过下去也没什么不好,比如相亲,没问题的,OK的,但也就别在多年以后弯着腰刷着盘子时,悄悄扼腕痛心,恨自己没有等到最爱的人,或者当初怎么就把那个小子给放走了。
又比如你要为真爱坚持等到30岁,那也OK啊,但如果轰轰烈烈爱了却草草收了场,也别在最后嫁做人妇时埋怨荷尔蒙主导式爱情的飘摇与不可靠,哀叹“当初怎么没有早点相亲”。
哪种选择都不是完美的。明白你的选择意味着什么,心里清楚它的可能结果,也许就能更坦然地,在20岁这一人生的十字路口,和人生的种种困扰及无常短兵相接。
讲句不负责任的话。但也许再莽撞的选择,也好过别人代替你、社会舆论代替你做的选择。
毕竟你这么年轻,干嘛过别人的人生?
你才20岁呀,要读研要工作要结婚何必唯唯诺诺,没有谁能真的拦着你,最好是对“我是谁,适合做什么”的命题头脑清醒,又能把决心敲定得干脆。
你才20岁呀,可以成为任何一个你想成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