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而文学名著无疑是灯塔上那盏最闪亮耀眼的明灯。它历经千年淘洗,遗存华章,福及人类;它开启心智,滋润生命,塑造灵魂。它是一种文化底蕴,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青山翠竹,古朴的吊脚楼,耸立的小白塔,一脉清流相伴随……正如作者所说“美丽总是愁人的”。沈从文以他特有的笔法,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湘西风情画。
《鸭窠围的夜》是《湘行散记》中的一个名篇,是沈从文散文代表作。1934年沈从文回乡看望病重的母亲。他和张兆和商定写信报告旅途的情况,这些书信后来结集为《湘行书简》,沈从文的《湘行散记》正是根据这些书简写成的。
《湘行散记》表面看来是回乡的游记,但作家着重表现了湘西的历史与未来,以及当前现实的湘西与作家创作中构筑的审美理想的湘西的碰撞,已经带上文化反思的意味,沈从文藉散文自由、灵活地抒发心曲。
而《鸭窠围的夜》是作家在夜泊鸭窠围这个静谧的夜晚把心曲吐露的更为真挚、优美、感人,是整个散文集中最为动人的篇章。
《鸭窠围的夜》正是通过对水手和吊脚楼妓女的人性美的描写,使这个夜晚更加美丽迷人。一个漫长、寂寥、寒冷的夜,在沈从文的笔下,勾勒出一幅静谧而迷人的山水画。“人性”之光的点点灯火永远闪烁,温暖着寒夜中人们的心房......
“人性”有善有恶,自古就有“性善论”和“性恶论”两派哲学的斗争。有的作家着重表现“性恶”,而沈从文在湘西诸作却着重表现“性善”。因此文章所表现出来的便是善良、热情、诚实、朴素、雄强,这些都是美好的品质,也不应该随着现代文明而消失,因而它具有永恒的魅力......
而那些既好看又好玩的吊脚楼,那吊脚楼上妇女唱小曲的声音,那吊脚楼下使人忧郁却又固执柔和的小羊叫,那河岸边的大小船只,那趁融雪涨水放下的木筏,那岸上船上的人语声,那船上忙活着的水手的野话,都在沈从文的“性善”下,在黑暗占领了全个河面时,显得格外突出又格外温馨,充斥着的是那满满的湘西情。尤其是那木筏上的火光,那吊脚楼的灯光,以及上岸下船在河岸大石间飘忽动人的火炬红光。都在漫漫长夜中,作出了最美的“鸭窠围的夜”。
湘西之妙,妙在水手;湘西之暖,暖在灯火;湘西之美,美在“鸭窠围的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