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出生低微,父亲早亡,跟着母亲艰难度日,以织席贩履为生。他素有大志,趁着天下大乱之际擎起一面大旗,数十年征伐,三分天下得其一,开创了自己的基业,可谓是从小商贩到皇帝的逆袭,非常励志。他的成功,一方面是他自己有本事,有魅力,有手段,另一方面是靠包装,他是史上最会包装自己的人。
他先天优势是姓刘,跟皇族沾上边,天下姓刘的多的是,但唯独刘备把这一优势发挥到了极致。《三国演义》中写到,刘备随曹操回到许昌,见到献帝,献帝长期被曹操软禁,难得见到一个姓刘的,分外亲切,刘备说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时,更为亲切,拿出皇族谱对照,果然是皇室宗亲,献帝大喜,想以刘备为强援,于是叫了一声“皇叔”,至此,皇叔的名号便传开了,天下皆知。刘备也乐得这个称号,为他在政治上捞足了资本。
但实际上,皇叔的名号完全子虚乌有,《三国志》中都没有写刘备和献帝见面的场景,完全是刘备自吹自擂,或者罗贯中为了提高刘备的地位,刻意给他带的高帽子。话说回来,刘备号称中山靖王之后,要知道,中山靖王是西汉时的人物,这人别的本事没有,就会生儿子,他一共有120多个儿子,某一支传到刘备这儿,血缘淡到可以忽略不计,这就有点像人们说的“五百年前是一家”是一个感觉。
不过这也是人家刘备的本事,说出来一个天下人都信的谎言,那就跟真话没区别了。当所有人都相信上帝真实存在时,上帝就是真实存在的。相比与刘备,袁绍和曹操的表现就非常不尽人意。
袁绍是真正的大士族,四世三公,根正苗红,铁板钉钉的事情,天下人都觉得袁绍这么大的来头,本事一定不小,公正的说,袁绍确实有本事,但比曹操刘备差远了,他先天有雄厚的政治资本,却没有利用好,最大的失误在抢夺汉献帝的事上,被曹操占了先,跟正牌皇帝相比,袁绍的政治优势力变的相对弱势。
再看看曹操,他的出身不好,为了给自己贴金,却睁着眼说瞎话,连《三国志》都跟着瞎说。《三国志》中说曹操是汉相曹参之后,这为曹操当汉朝丞相找依托,但明显是胡扯。曹操本姓夏侯,他父亲认了姓曹的宦官做养子,曹操才跟着改性曹。所以三国中常骂曹操是“宦官之后”。曹操也是,明摆的事实,不会包装就别包装,适得其反。
说回刘备,他的第二个包装,则是——衣带诏。这条诏书为他每次攻伐都取得道义上的支撑,来看看是怎么回事。
古来战争讲究“师出有名”,名不正则言不顺,名正是有道伐无道,出师无名往往会失败,刘备讨伐曹操的道义支撑就是衣带诏。源头要从汉景帝说起,汉景帝重用晁错,实行削藩,各藩王组织起来进攻中央,打的旗号就是“清君侧”,意思是皇帝被蒙蔽,听信身边小人的谗言,做出错误的决策。这个小人就是说晁错,最后逼的汉景帝诛杀晁错以谢天下。在这里,曹操就是皇帝身边的小人。
这一招着实高明,刘备见谁都说,“我奉皇帝衣带诏,奉旨讨贼”。若是没有衣带诏,刘备或许可以是一方诸侯,但他没有名义讨伐曹操,因为曹操是汉朝丞相,还是献帝亲自封的,来头比刘备正的多。
曹操可以挟天子讨伐各地诸侯,做什么都是对的,因为他是正统,他是中央,占据了政治和道义上的制高点。刘备凭借区区衣带诏就可跟曹操分庭抗礼,真是以小博大,举重若轻。
其实历史上关于衣带诏就一直有说法,首先刘备肯定是没见过献帝,衣带诏是汉献帝的国舅车骑将军董承说的,也不知道拿没拿出来给刘备看,这件事情是不是汉献帝做的还未可知,也许是董承自己伪造的。《三国志》记载,刘备听说此事后,并没有同意,直到曹操说出那句名言,“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时,以为自己暴露了,才确定参加董承的密谋。可惜还没行动,就被发现了,董承等被杀,刘备跑了。
到此为止,衣带诏事件死无对证,刘备说有,但谁都没见过,跟着刘备的人都说有,那就算有吧。“刘皇叔”跟“衣带诏”是刘备给自己的重要包装,一个确立地位,一个出师有名,刘备能从一介贫民仅靠一个虚衔和谁都没见过的密诏做到皇帝的位子,古今只此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