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去马头姨长家送年货,比往常方便多了,出了金海隧道几公里后,左弯进入莼湖到冒头的快速连接线,这条新路是我原先知道的。
而过吴江泾快到桑竹桥时,突然发现一路牌,直行是裘村,右转则是松岙、杨村,难道裘村镇的外环线开通了,毫不犹豫地转入,好路啊!
没多长时间,遇到一红绿灯,是与原来从宝灯庙去杨村、应家棚的老路相交的十字路口,再开一段,接上了裘村去松岙的老路,在裘村中学到庄下村之间右转,然后就离马头不远了。
这条环线一通,肯定可以缓解裘村镇内的交通压力,在市场那一段,每逢节日,尤其是清明时节,常常会堵得无法通行,现在可好了 。可是,同许多村落一样 ,光鲜的外表却难以掩盖里子的衰落。裘村,曾经热闹的裘村,渐渐冷落了。从马头返回时,不禁远望了一下,我知道,那个在我年少时不断前往的裘村,对我来说是渐行渐远了。
大概在三十多年前了,年少的我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从村口马路往西是去曹村,路不远,于是感觉那个方向没什么东西了,而实际上每一辆通往奉化的车都是往那个方向开的,只是我从来都不去,所以也就没有关心。
从村口往东才是大家前行的方向,一般是步行,条件好的是自行车,运气好的也有搭上拖拉机的,后来渐渐乘车了,目标就是裘村。有曹村过来的,再汇合吴家泾出来的,过了西山桥快到裘村时,已经成为很大的人流了。
逛街、赶集市、看电影,尤其是年前,街上挤得水泄不通,而各种货物也是应有尽有,现在看来并不宽大的街上居然会有这么大的容量。当时,在我的眼里只有裘村,没有奉化和宁波,井底之蛙啊!
可是,那时的裘村确实也有这个底蕴的,我觉得原因大致以下几点。
首先是交通。不能说是三省通衢,但也称得上是三乡通城,当年松岙、杨村到奉化、宁波都要经过裘村,车站内总是有很多人,有出门的,也有送客的,当然也有摆书摊、卖烧饼的、甚至打康乐球的,这才是吸引我们小孩的所在。若某人能在裘村车站提前买到去宁波或奉化的车票,那肯定是能人。而一辆去奉化的长头颈客车,在裘村与曹村之间是没有机会让你上车的。
后来,松岙渐渐发展了,通过盐场大嵩可直接去宁波;黄贤渐渐有名了,曹村经岭西的那条路拓宽后,许多车不过裘村了;最关键是沿海中线的开通,裘村已经不再被需要了。
如果说原先是周边乡镇的人不需要经过裘村,那么现在的外环线一通,连一部分本地人也开始抛弃裘村了,这就是世道,人不都是如此吗?
其次是市场。当年去裘村,少部分人是去乘车,大多数则是去赶集市,还记得有这么几个大单位,在湖头渡的浙江船厂,育苗厂,在石沿的东海部队,其供给都要来裘村,而杨村应家棚的小海鲜,曹村吴家泾的农作物,都要去裘村街上进行交易,换些钱,贴补家用。
当时的裘村中学也是颇有盛名的,裘村、松岙、杨村三地的优秀生,浙江船厂、育苗厂、石沿部队的一些子弟,都到裘村中学读书,良好的教学质量还吸引了莼湖、桐照、下陈甚至鄞州等地的学生来择校就读。而当时裘村中学的老师也是才子佳人辈出,现在的许多名师校长都是从裘村中学开始他们的教育生涯。
说到一个地方的发达,其实还不能缺少企业的推动。当时的裘村,衬衫厂可谓是支柱,位于甲岙村口的爱建衬衫厂,位于西山的衬衫二厂,都是响当当的。据说雅戈尔服装的前身鄞州青春服装厂还来裘村学徒取经呢,只是现在人家可以卖到几百上千一件,而这里还有几十元一件的在卖,差距可想而知,其原因可能还是眼界和创新。
时代在不断的发展,裘村的繁华已经不再,但犹如一个人,年轻时有激情、有作为,年老时也可以安逸、可以蛰居,可以蓄势待发,黄贤森林公园,马头、吴江泾古村的开发,菩提岭古道的行走,都是裘村人的探索。裘村三面有山,一面靠海,应该也是宜居之地,只是以前靠的是政策和位置,以后可能要靠领导和民众,靠得住的还是自己。
期待古老的裘村,民安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