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那一轮明月,时常被黑云遮盖
追溯孔子的一生,其实挺悲催的。悲催到让人同情。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在孔子3岁的时候就去世了。除孔子和母亲颜徵在外,还留下了九女、一子、一妾。九个姐姐中有的可能已出嫁,哥哥孟皮则腿脚有毛病。叔梁纥生前是个士,只有俸禄,没有采邑等固定收入。他死后,俸禄断绝,整个家庭就陷入了困境。
后来,18岁的颜徵在带着3岁的孔子离开了孔家,孤儿寡母搬入了鲁国都城曲阜。母亲给人缝补浆洗,与儿子相依为命,艰难度日。孔子就这样一天天长大了。
但就在这样艰苦的日子里,年经的母亲颜徵在却从未放松对孔子的教育。她教他读书识字,买来礼器,供孔子嬉戏。后来又送孔子到冉氏夫子那里求学。
孔子17岁的时候,母亲颜徵在去世了。他费了好大的周章,终于把父母合葬了。
这时,鲁国的执政季氏宴请所有士族弟子,孔子身着孝服前去,被季氏的家臣阳货拦住了:“我的主人请的是士,没有请你!”孔子只好把泪流在心里,独自回家去了。后来他又去了宋国。
孔子在宋国娶亓官氏后返回鲁国。儿子出生,鲁昭公赐了他一条鲤鱼。他为感念昭公知遇之恩,就把儿子取名为鲤。
由于孔子好学敏行,深通六艺,不久,执政季平子聘请孔子做了委吏,后又做乘田,孔子都做得很好。
30岁时,孔子辞掉了所有职务,创办私学,成了一名老师,从此开始了他的“大成”之教。
有多少人说儒家是“学而优则仕”,“学”就是为了做官,但你看孔子,他的“学”是为了做官吗?
鲁昭公二十五年,发生了“八佾舞于庭”事件,鲁昭公被迫流亡国外,孔子也愤然离开了鲁国。
孔子到了齐国,齐景公本来打算重用孔子的,但受晏子排挤,又抛弃了孔子:“我老了,不能再用你了。”孔子只好又回到鲁国。
鲁定公八年,阳货叛乱,被平息后,三桓和鲁定公终于认识到孔子一直以来对他们的警告是对的,决定启用孔子。
次年,51岁,刚过知天命之年的孔子,被任命为中都宰。经过孔子一年的治理,中都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社情民风得到极大的改善。
鲁定公又任用孔子为小司空,大司寇,行摄相事,孔子皆游刃有余,治下清明和睦,政绩斐然。
侯犯之乱,孔子借机提出“堕三都”的建议,实为“强公室,抑三桓”,以实现国家安定与统一。
你看孔子,他做官,是冲着一己私利而去的吗?
堕郈、堕费都得以顺利进行,堕成时三桓醒悟过来,没有成功。“堕三都”功败垂成,三桓从此对孔子警惕、冷淡起来。季桓子甚至都不愿意见孔子了。
孔子在鲁国当政,使鲁国日益强大,齐国君臣渐渐忧虑起来,商议要阻止孔子当政。他们给鲁定公和季桓子送来16名美女和120匹良马,鲁定公和季桓子收下了。
这一年的郊祭大典结束后,鲁定公没有给孔子分送祭肉。这也就等于明着说:“我不再需要你了,你可以走了。”
就这样,公元前497年春,已经55岁的孔子,一步一回头地,又一次离开了自己的祖国,开始了长达14年的周游列国生活。
从此,漂泊、流浪的圣哲啊,一次次碰壁,一次次被抛弃,一次次被人嘲笑、讥讽,一次次陷于危难和困厄,而他那高贵不屈的灵魂,经历岁月和世事的洗礼与磨砺,非但没有沾染尘世的污浊,反而更加臻于完美了。
02 那一轮明月,温婉而深情
孔子犹如丧家之狗,那不是我说的,那是孔子自己“钦定”的。
孔子带着他的弟子到郑国去,和弟子走散了。他便惶惶然站在城东门口,等着弟子来认领。 子贡到处寻找老师,逢人就问。有一个郑国人就告诉他说:“东门那里站着一个人,他的额头像唐尧,后颈像皋陶,肩膀像子产。可是腰以下比禹短了三寸,落魄得像个丧家狗。” 这个郑国人说话阴阳怪气的,就为了调侃孔子。 但子贡还是判断出他说的那个人就是自己的老师。 他赶紧赶往东门,远远地看见孔子失魂落魄地站在那里。子贡于是把那个郑国人说的话全都告诉了孔子。
孔子对郑国人说他跟古代圣人长相相仿的说法谦虚不受,但对“丧家之狗”的说法却欣然受之,并称赞说:“说得真像啊,真像啊。 ”
可不是吗?孔子从55岁开始游历各国,一直到68岁回到鲁国,这14年,他不是一直在漂泊在流浪吗?在外流浪的岁月里,他的家在哪里呢?
坦然地承认自己是丧家之狗,那又如何呢?我本来就是嘛。更何况活在这孤独的人世间,谁又不是呢?
关于孔子与子路的初次相遇,《史记·仲尼弟子列传》里有这样一段故事: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某一天,子路头戴一顶雄鸡帽,佩戴着公猪皮装饰的宝剑,耀武扬威地行走在路上,不知怎的就和孔子撞到了一起,还把孔子暴揍了一顿,狠狠地欺凌了一番。
而孔子呢,非但没有还手,没有记恨子路,反而对子路循循善诱,进行一番推心置腹的说服教育。后来,子路穿着儒服,带着二斤肉干,五体投地拜倒在孔子门下,做了孔子的学生。
孔子就是孔子啊,不仅心量广大,还能因材施教,成就了子路,也成就了自己。
据《孔子家语》记载,有一天孔子要出门,眼看就要下雨,但他没有伞盖。
一个弟子对他说:“老师,子夏有,您可以向他去借。” 孔子教导这个弟子说:“这我知道啊。子夏比较吝啬,如果我向他去借伞盖,他勉强借给我,这不就是把他不愿意的事情强加给他了吗?如果他不借给我,大家就会觉得这个人太吝啬了。所以,我不向他借伞盖,既不让他为难,又可以保全他的名声。”
接着孔子又跟弟子们说:“跟人交往,一定要推崇别人的长处,掩饰他的短处,这样和别人的交往才能长久。”
如此善解人意,如此替人着想,又如此宽容的,也怕只有孔子了吧!
鲁国的盲乐师来见孔子,孔子亲自去迎接,扶着他上台阶和入席,并将在座的人介绍给他。和有丧事的人一块吃饭,孔子从来不会吃饱。在平时看到穿着丧服和礼服(祭祀服)的人,一看到这些人过来,哪怕那是个年轻人,孔子也一定赶紧站起身,表示敬意和同情。
温良恭俭让,对上如此,对下如此。在孔子看来,世界是平的,每一个生命都应当被理解,被尊重,被爱。
03 一个民族,一个世界,都沐浴在明月的清辉中
陈蔡之围中,孔子和弟子们所带的粮食吃完了,有的弟子饿得起不来了。孔子依旧讲诵弦歌,抚琴吟唱。
子路很生气地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如此困窘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在困窘面前能坚守节操决不动摇,小人如果遇到困窘就会不加节制,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
孔子问子路:“难道我们的主张不对吗?我们为什么落得这样的处境?”忠厚的子路疑疑惑惑地说:“是不是我们还不仁呢,人们不信任我们?是不是我们还不智呢,人们不放心我们?” 悲愤的孔子说:“子路啊,假使仁义的人一定受信任,怎么会有饿死首阳山的伯夷和叔齐?假使智慧的人一定行得通,怎么会有被纣王挖腹剖心的王子比干?”
子贡进来了,孔子用同样的问题问他。子贡说:“老师,你的道太伟大了,所以这狭隘的世界容不了你。你能不能稍微降低一点标准呢?” 孔子说:“赐啊,好的农夫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好的工匠只追求技巧而不苟顺人意,作为君子,修习大道,是不能降低标准的啊。”
最后颜回进来了,这位深受孔子喜爱,虚心好学,一箪食一瓢饮而自得其乐的学生,终令孔子找到了知音:“老师的学说博大到极点了,所以天下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容纳老师。即使是这样,老师还是要推行自己的学说,不被天下接受又有什么关系呢?不被接受才能彰显君子的本色!一个人如果不悉心研修自己的学说,那是自己的耻辱。而对于已经花工夫研修的学说却不被人所用,那就是当权者的耻辱了。不被天下接受又有什么关系呢?不被接受才能显出君子的本色!”孔子听后欣慰地笑道:“颜回呀,你说得真好啊,假使你有很多钱财,我愿意给你做管家。”
后来孔子派子贡到楚国去。楚昭王派兵前来迎接孔子,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才走出了困境。
读《史记·孔子世家》读到这一段,我禁不住泪流满面,继而失声恸哭。
孔子所以伟大,不正因为其道“一以贯之”吗?不正因为他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吗?不正因为他身处困境而能“穷”而弥坚,“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吗?
孔子晚年回到鲁国,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他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他与弟子的言行和思想记录下来,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论语》。
作为传统文化核心的“四书五经”,《诗》、《书》、《易》、《礼》、《春秋》都是孔子编订的,作《大学》的曾子是孔子的弟子、作《中庸》的子思是孔子的孙子,《论语》是孔子与弟子的教学实录。还有一本《孟子》是“亚圣”孟子的著作,子思又是孟子的老师,孟子与孔子是一脉相承的。
孔子以一己之身,授“成人”之学 ,传文化之火种。“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他被后世尊为“大成至圣先师”,也是实至名归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