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大家对诸葛亮都非常熟悉了,但是大家是否知道哪些事情是诸葛亮没有干过的呢?
今天中和兄就带大家来盘点一下。
那些年,诸葛亮没干过的事儿
1. 草船借箭
诗曰:
一天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
据《三国演义》记载,草船借箭的故事大体如下:
事件起因:
周瑜刁难诸葛亮,限他十日内造出十万只箭。
事件经过:
在一个大雾天,诸葛亮和鲁肃带着20艘船在江上晃了一圈。
船里二人喝茶聊天,外面曹军万箭齐发。
事件结果:
诸葛亮成功收获曹操的箭x100000。
可是,这么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事情诸葛亮根本没干过。
那么大家不禁要问了,谁干过这事儿?
孙权。
史料记载:
权乘大船来观军,公使弓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
当时孙权和曹操干架,曹操下令万箭齐发,孙权眼看船就要翻了,急忙下令调转船头,让另一面受箭,使船的两边受力平衡,孙权才得以安全班师。
这事儿本身真是平淡无奇,被罗贯中先生以加工,可谓是妙笔生花。
然而,文学归文学,历史归历史。
文学要求创意,历史要求严谨。从历史的角度出发,罗贯中先生这种张冠李戴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2. 借东风
诗曰:
七星坛上卧龙登,一夜东风江水腾。
不是孔明施妙计,周郎安得逞才能?
据《三国演义》记载:
赤壁之战时,周瑜卧病,诸葛亮看出周瑜心事,就给他写了张纸条:
欲破曹公,需用火攻;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周瑜一看纸条,立马向诸葛亮问计。诸葛亮坦承自己懂奇门遁甲之术,可呼风唤雨,并允诺:十一月二十日甲子,必起东南风。
诸葛亮请周瑜命人在南屏山建立一台,名为七星台。这七星台高九尺,作三层,用一百二十人,手执旗幡围绕其侧。然后诸葛亮命人在东南西北四方各插七只幡旗,共二十八旗,对应天上的二十八星宿。诸葛亮便在台上祭风。
十一月二十日甲子,东南风果然大作,吴军趁势发动火攻,大败曹军。
这便是著名的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
可是,借东风这件事情也没有发生过。
那么,事情真相是什么呢?
真正利用东南风的其实是周瑜。
有诗为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唐 杜牧
杜牧此诗直接点明了两点:
第一,东风不是借来的,而是周瑜通过观察气象判断十一月二十日甲子会起东南风。
第二,赤壁之战的总指挥是周瑜而非诸葛亮。
《三国演义》一书有明显贬低周瑜的倾向,这一点是大家需要注意的。
3. 火烧赤壁
后人把火烧赤壁的功劳直接归给诸葛亮了,这其实是不对的。
火烧赤壁的功劳应该归给黄盖。
三国志记载:
“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黄盖向周瑜提议:如今敌众我寡,势难持久。不过我发现曹操的军舰首尾相连,所以我军可用火攻破敌。
“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
于是黄盖找来几十艘战舰,里面装满可燃物,然后向曹操诈降。
“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
曹军没有怀疑黄盖的投降,所以放松了警惕。当时东南风大作,黄盖趁机将战船点燃,冲向曹军,刹时火光冲天。风助火势,曹军舰队又首尾相接,于是被吴军打得大败而逃,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所以火烧赤壁这事儿真不是诸葛干的。
诸葛亮:别冤枉我,我没有杀人放火。
4. 三气周瑜
诗曰:
周瑜决策取荆州,诸葛先知第一筹。
指望长江香饵稳,不知暗里钓鱼钩。
三气周瑜是哪三气呢?
曹仁大战东吴兵 孔明一气周公瑾:
周瑜想夺取一座叫做南郡的城池,和南郡守将曹仁激战数个回合,身受箭伤。结果最后好不容易击败曹仁,来到南郡城门下的时候,却发现城头上站立一人,乃常山赵子龙是也。
原来诸葛亮趁他和曹仁激战之时,已抢先派赵云将南郡占领了。
于是周瑜被气得大叫一声,箭伤崩裂,立时昏迷,半饷方才苏醒。
周瑜:若不杀诸葛村夫,怎息我心中怨气!
玄德智激孙夫人 孔明二气周公瑾:
周瑜献计孙权,让孙权假意把妹妹许配给刘备,让刘备去东吴迎娶,实则想借此消灭刘备。
结果诸葛亮早有准备。他让刘备说服孙夫人和他一起逃走,并利用孙夫人喝退孙权派来拦截二人的吴军。
眼看刘备就要逃出生天,周瑜便亲率东吴水军来战刘备。刘备弃船上岸,周瑜便上岸追击。却不想诸葛亮早就令关羽、黄忠、魏延埋伏在侧,于是周瑜被杀得大败。
等到周瑜逃回船上的时候,诸葛亮又让岸上士兵齐声呐喊:
“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
气得周瑜金疮迸裂,倒在船上。
曹操大宴铜雀台 孔明三气周公瑾
刘备借荆州迟迟未还。周瑜便派鲁肃向刘备讨还。刘备却对鲁肃说取了西川便还。
周瑜看出这是刘备的缓兵之计,于是假意要帮刘备取西川,实则意在夺回荆州。
诸葛亮早就看出周瑜醉翁之意不在酒,却假装中计,骗周瑜上钩。
周瑜以为诸葛亮果真中计,便大摇大摆的带兵直奔荆州。
此时却听探子来报:
“探得四路军马,一齐杀到:关某从江陵杀来,张飞从姊归杀来,黄忠从公安杀来,魏延从孱陵小路杀来,四路正不知多少军马。喊声远近震动百余里,皆言要捉周瑜。”
气得周瑜在马背上大叫一声,箭疮迸裂,掉下马来。
周瑜仰天长叹,连叫数声“既生瑜,何生亮”而亡。
正是:一着棋高难对敌,几番算定总成空。
总之根据《三国演义》的记载,周瑜被诸葛亮活活气死,年仅三十六。
但这个事情其实很不靠谱。首先不说诸葛亮是个正人君子,不会用这种卑劣的手段将人气死。其次,就算诸葛亮想,周瑜也不会给他这个机会。
根据正史记载:
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于巴丘病卒,时年三十六。
周瑜确实只活了三十六岁,但是《三国志》明文记载,周瑜是病死于巴丘途中,而不是被气死的。
再者说,周瑜心胸十分宽广,跟《三国演义》描写得完全不一样。为了证明这一点,我取了《三国志》中的一个故事:
(瑜)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惟与程普不睦。普颇以年长,数陵侮瑜。瑜折节容下,终不与校。普后自敬服而亲重之,乃告人曰:“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时人以其谦让服人如此。
《三国志》中说:
周瑜这个人度量很大,跟小伙伴们也很玩得来,就是有一个叫程普的老头自恃年长,总不给周瑜好脸色看,但周瑜从不跟他计较。
程普后来对周瑜心服口服,并感叹道:
“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
当时的人皆赞叹周瑜之谦让服人如此。
所以这样的周公瑾,就算诸葛孔明存心想气也气不死,何况孔明从没气过周公瑾。
5. 空城计
诗曰:
瑶琴三尺胜雄师,诸葛西城退敌时。
十五万人回马处,土人指点到今疑。
诸葛亮用空城计这事儿是一个诸葛亮的狂热粉丝郭冲最先提出的,后来被罗贯中先生挪用到《三国演义》里边。
空城计的大体情节如下:
诸葛亮在西城驻守,可身边已经没有士兵了。而另一边,司马懿却正率领十五万大军杀来。没办法,诸葛只好故步疑兵之计。
司马懿大军杀到之时,只见城头上都是些老弱妇孺。再仔细一看,只见诸葛亮正坐在城头笑容可掬地弹琴呢。
司马懿一想,觉得此事过于诡异,又恐诸葛亮有诈,于是匆忙退兵。
从此,就留下了诸葛亮智摆空城计的佳话。
但这件事在正史上没有任何记录。而且,这件事情至少有两个疑点。
其一,诸葛亮一生行事都非常谨慎,绝不会做如此冒险之事。
第二,司马懿也不是笨蛋,如果担心有诈,派小股侦察兵前去试探一下不就行了?15万大军还怕被诸葛亮打没了?
因此,我还是不太相信空城计这件事的真实性。
结语:
以上五件事是诸葛亮最家喻户晓的几件事了,可惜他一样都没有干过。
当然,诸葛亮一生也确实干过很多大事,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我会再写一篇诸葛亮确实干过的事儿。
最后我想跟大家聊聊我对《三国演义》一书的看法。尽管《三国演义》里面有很多虚构的成分,它仍然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至少它让大家熟悉了三国的这一段历史。但美中不足的是,很多不知情的人都把《三国演义》当正史来读,这样一来,很多三国人物的形象在大家的心目中就被大大地扭曲了。比如周瑜,比如曹操,比如刘备,再比如诸葛亮。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文学作品,自然会在塑造人物的时候给人物形象制造鲜明的对比。比如曹操永远是反派,刘备永远是正派。
再比如罗贯中先生为了抬高诸葛亮故意贬低周瑜。其实没必要。周瑜和诸葛亮都是了不起的人才。结果给罗贯中先生这么一写,周瑜变成了小气包,三气周瑜的诸葛亮给人感觉更像奸险小人,反倒不像是谦谦君子了。
但是有什么办法呢?读者就喜欢看人物性格对比鲜明的小说,因为这样才有戏剧性啊。
最后,大家把《三国演义》当文学作品看就好,不要太严肃地去看,权且一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