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Binder不Android,Android开发尤其是做framework的应该都有深刻体会,这个专题迟早是要做的,那么话不多说开始吧。
一、什么是Binder
简单地说,Binder是Android平台上的一种跨进程交互技术。该技术最早并不是由Google公司提出的,它的前身是Be Inc公司开发的OpenBinder,而且在Palm中也有应用。后来OpenBinder的作者Dianne Hackborn加入了Google公司,并负责Android平台的开发工作,所以把这项技术也带进了Android。
我们知道,在Android的应用层次上,基本上已经没有过去的进程概念了。然而在实现层次,它毕竟还是要建构在进程之上的。实际上,在 Android内部,那些支撑应用的组件往往会身处于不同的进程,那么应用的底层必然会牵涉大量的跨进程通信。因此Android提供了Binder作为IPC方案。
二、Android为什么要使用Binder作为IPC方案
我们都知道,Linux进程通信方案有很多,那么Android为什么要使用Binder作为IPC方案?
先简单概括性地说说Linux现有的所有进程间IPC方式:
方式 | 说明 |
---|---|
管道 | 在创建时分配一个page大小的内存,缓存区大小比较有限; |
消息队列 | 信息复制两次,额外的CPU消耗;不合适频繁或信息量大的通信; |
共享内存 | 无须复制,共享缓冲区直接付附加到进程虚拟地址空间,速度快;但进程间的同步问题操作系统无法实现,必须各进程利用同步工具解决; |
套接字 | 作为更通用的接口,传输效率低,主要用于不通机器或跨网络的通信; |
信号量 | 常作为一种锁机制,防止某进程正在访问共享资源时,其他进程也访问该资源。因此,主要作为进程间以及同一进程内不同线程之间的同步手段。 |
信号 | 不适用于信息交换,更适用于进程中断控制,比如非法内存访问,杀死某个进程等; |
然后我们从以下几方面来做个对比:
性能角度(数据拷贝次数):共享内存(0)< Binder(1)< 管道/消息队列/Socket(2)
稳定性角度:Binder是基于C/S架构的,结构清晰,两端相对独立。而共享内存实现方式复杂,没有客户与服务端之别, 需要充分考虑到访问临界资源的并发同步问题,否则可能会出现死锁等问题;从这稳定性角度看,Binder架构优越于共享内存。
安全性角度:传统Linux IPC无任何保护措施,完全由上层协议来确保,另外无法鉴别对方进程身份。 Binder机制对于通信双方的身份是内核进行校检支持的,可以获得对方进程可靠的UID/PID,做安全访问控制。
所以总结Binder的特点:
基于C/S架构,两端相对独立,稳定性好;为发送方添加UID/PID进行身份核验,安全性好;仅需1次数据拷贝,效率较高。
三、Binder数据共享原理
每个Android的进程,只能运行在自己进程所拥有的虚拟地址空间。对应32位系统4GB的虚拟地址空间,其中3GB是用户空间,1GB是内核空间,当然内核空间的大小是可以通过参数配置调整的。对于用户空间,不同进程之间彼此是不能共享的,而内核空间却是可共享的。Client进程向Server进程通信,恰恰是利用进程间可共享的内核内存空间来完成底层通信工作的,Client端与Server端进程往往采用ioctl等方法跟内核空间的驱动进行交互。
内核态/用户态:
当一个任务(进程)执行系统调用而陷入内核代码中执行时,我们就称进程处于内核运行态(或简称为内核态)此时处理器处于特权级最高的(0级)内核代码中执行。当进程在执行用户自己的代码时,则称其处于用户运行态(用户态)。即此时处理器在特权级最低的(3级)用户代码中运行。处理器在特权等级高的时候才能执行那些特权CPU指令。
四、Binder架构
4.1 分层设计:
Java应用层
: 对于上层应用通过调用AMP.startService, 完全可以不用关心底层,经过层层调用,最终必然会调用到AMS.startService.Framework层
: Binder通信是采用C/S架构, Android系统的基础架构便已设计好Binder在Java framework层的Binder客户类BinderProxy和服务类Binder;Native 层
: 对于Native层,如果需要直接使用Binder(比如media相关), 则可以直接使用BpBinder和BBinder(当然这里还有JavaBBinder)即可, 对于上一层Java IPC的通信也是基于这个层面.Kernel层
: 这里是Binder Driver, 前面3层都跑在用户空间,对于用户空间的内存资源是不共享的,每个Android的进程只能运行在自己进程所拥有的虚拟地址空间, 而内核空间却是可共享的. 真正通信的核心环节还是在Binder Driver.
4.2 C/S架构设计:
Binder通信采用C/S架构,从组件视角来说,包含Client、Server、ServiceManager以及binder驱动,其中ServiceManager用于管理系统中的各种服务。无论是注册服务和获取服务的过程都需要ServiceManager,它也是整个Binder通信机制的大管家。
另外,图中的Client,Server,Service Manager之间交互都是虚线表示,是由于它们彼此之间不是直接交互的,而是都通过与Binder驱动进行交互的,从而实现IPC通信方式。其中Binder驱动位于内核空间,Client,Server,Service Manager位于用户空间。Binder驱动和Service Manager可以看做是Android平台的基础架构,而Client和Server是Android的应用层,开发人员只需自定义实现client、Server端,借助Android的基本平台架构便可以直接进行IPC通信。
那么接下来会分多篇文章,来对Binder进行一个相对全面的学习。当然也会参考许多大神的文章。
参考: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9440766/answer/81511893
http://gityuan.com/2015/10/31/binder-prep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