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学习结构化思维
日常中生活工作中的误解:
- 说话不清楚是表达能力有问题
- PPT做不好是写作能力有问题
- 任务完不成是工作能力有问题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没有形成快速有效处理信息的思维方式,逻辑结构不清晰
大脑一次性接受信息的量是有限的,它更偏爱有规律的信息
无规律数字:149162536496481100
结构化整理:1 4 9 16 25 36 49 64 81 100
同样的内容,通过结构化思维,有机构、有规律地整理,将大大提高你的思考效率,让复杂的问题瞬间变得非常容易
结构化思维的好处
- 提升高效传递信息的能力
- 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
- 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构化思维可以让我们再面临问题的时候,把所有和寻求解决方法无关的信息删除,把问题化繁为简,把握本质,同时能够让你在表达观点的时候有理有据、条理清晰地证明这个观点。
什么是结构化思维
结构化思维简单来说,就是面对问题的时候可以通过某种结构,把它拆解成一个个能解决的问题。
金字塔结构图
结构思维就是一种从无序到有序的思考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建立一个“先总后分”的立体化分析方式。先看能够解决问题的关键方面,然后再往下分析,从而实现从总体到局部的鸟瞰,而不再拘泥于细节。
- 从纵向上看,最顶端就是你需要解决的问题,下一层是支撑解决问题的不同方面,再下一层就是支持这些不同方面的理由,或者叫子理由,还可以不断地再往下拆解每个子理由。
-
从横向上看,每一个层级的子理由也要符合结构化,也就是说,要通过归类分组的方式将信息排序和穷尽。
如果是面对没有目标的海量信息,需要从中间筛选、识别,最终得出结论。
同样可以用金字塔结构,只不是把它倒过来,做到像漏斗一样思考过程:
最上面的一层是你接收的各种各样的信息,经过归纳、提炼、进入到下面一层,最后沉淀下来,就可以得到底层的结论。
识别筛选信息
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面对信息往往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你有明确的目标,或者是待解决的问题
特别去关注信息和你的目标之间的关联性
核心:找关键词
另一种,是被动地接受大量的复杂信息
用结构化思维的方法,在你接受信息的时候,就可以把它识别成结论、理由、事实 这三部分
如何找到信息中的结论
作为信息的接受者,想要知道对方到底想要表达什么,第一件是就是明确对方表达的结论。
结论就是中心思想,它首先是个观点,也就是从一定的立场或角度出发,对事物和问题的看法。
1.找到对方话语里表示结论的提示词
比如:因此、由此可知、可以断定、所以、表明、我要说的重点是、证明了、问题的实质是……等等,这次词后面出现的往往是结论。
2.关注信息中的几个重要位置。
开头、结尾
3.如果是面对面地交谈,你可以问问对方,“所以呢”
辨别支持结论的理由
判断一个结论是否有价值,首先要去观察这个结论是不是有理由支撑。
1.关注一些提示词
比如:原因是、因为这个事实、有下列原因、鉴于、证据是、第一、第二、第三等等。
找出信息中有哪些事实
结论、理由可以是主观的,但是事实一定是客观的。
数据和不带感情色彩的事例是客观的。它是通过金字塔结构拆解到最后,支撑结论和理由的东西。
在你接受信息的时候,只有最后的事实是可靠的,并且用它来支撑前面的理由和结论的逻辑是顺畅的,那你接受的整个信息才是完整可信的。
如何判断真实性与可靠性
第一,要有客观事实来支撑结论和理由
第二,事实和理由,理由和结论之间要有证明和被证明的逻辑关系。
归纳整理信息
为什么要对信息分类
人类的大脑一次性接受信息的量是有限的,而大脑又有自动将某些具有共同特点的事物进行归类和重组的能力。换句话说,一个分类里相近的事物会更容易记一些。
MECE的五种分类法
相互独立,完全穷尽
各个要素之间要保证不能有交叉,也不能有遗漏,也就是“不重不漏”。
在信息分类的时候,MECE就好比一把尺子,可以用来判断信息要素是不是分类清楚了。用MECE法则先穷尽要素,再分析清楚。
1.二分法
就是把信息分成A和非A两部分。
比如:国内、国外、他人、自己、已婚、未婚、成年人、未成年人、左右、男女、收入和支出、专业和业余等等。
2.过程法
就是按照事情的发展时间、流程、程序、对信息进行逐一的分类。
在日常生活当中制定的日程表,解决问题的6个步骤,达成目标的3个阶段,其实都属于过程分类。过程分类法特别适合用于在对项目进展和阶段的汇报上。
3.要素法
就是把一个整体分成不同的构成部分。可以是从上到下,从外到内,从整体到局部。
这种分类方法是用于说明事物的各个方面的特征的。
4.公式法
按照公式设计的要素去分类,只要公式成立。那这样的分类就符合MECE原则。
比如,销售额=单价*数量,这里就是把销售额通过公式拆解成了单价和数量。
5.矩阵法
确定两个衡量标准,比如紧急和重要,有意愿和有能力,然后将这两个类别交叉,就可以得到一个四个象限的类别。
特定场景的分类模型
考虑市场战略的模型:3C、波特五力模型、SWOT分析模型
类似的模型在于平常的积累,到用的时候根据不同的需求场景,去选择不同的工具。
怎样提炼信息结论
什么是结论?结论是用中心思想的主题句
1.归纳法的应用
这是一种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式,也就是说根据许多个别失误的特殊性来概括出同类事物的特征。
简单来说:就是在识别信息、整理信息的基础上,找出各个信息要素之间的共性。
找共性一共有两种方法,分别叫做 描述性概括和行动性概括。
1、描述性概括
就是找出事物属性上的共同点
2、行动性概括
就是找出时间结果的共性
在我们日常工作中,一个好的结论,可能是两种找共性方法的结合。先找到事物本身的共性,再通过总结事物发展的结论,给出一个完整有意义的结论信息。
2.演绎法的应用
就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演绎法,把思维的这个推演结构分为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
通常大前提是事物的共性,小前提是具体事物,结论是具体事物的性质。
用三段论最著名的“苏格拉底会死”来举例
- 大前提,所有人都会死
- 小前提,苏格拉底是人
- 结论,苏格拉底一定也会死
其实就是一种由一般到特殊的思维方式,它的核心就是将某一个事实与对应的某个规律联系起来,得出结论。
所以,当你尝试去说服别人的时候,使用演绎法提炼结论的方式会非常的适用
大前提一定要满足无可争议这个条件,否则说服就无法达到效果。
为了避免争议
首先,大前提是要尽量引用普适的真理或者是客观事实,比如大家都认可的公理、定理或者行业规律
其次,在罗列大前提要素的时候,尽量不要超过三页。
怎样清晰表达信息
表达误区
- 开头没结论
- 细节之间没有分类
- 话与话之间没有联系
清晰表达四原则
论 证 类 比
- 第一个原则,论。也就是论证先行。一次表达只支持一个思想,最好能够出现在开头,这叫论证先行。
- 第二个原则,证。也就是以上统下。说的是,任何一个层次的要点都必须是它下一个层次要点的总结概括,直到最后一个层级的内容是客观事实或数据为止。
- 第三个原则,类。也就是归类分组。就是每一个组要点必须要属于同一个范畴。
- 第四个原则,比。也就是逻辑递进。每个要点都需要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排列。
有结构的表达就是以结论为开头,层层论证结论,最后再强化结论的过程。
- 纵向上,顶层是总结论,然后支撑结论的要点要层层下分,直到客观事实和数据。
-
横向上,每一组要点都有一定的规律和分类,彼此也是有逻辑关系的。
重要的事情说三点
- 首先,你要给出个结论
- 然后,再给出支撑这个结论的三个理由。他们之间还要符合“论证类比”的原则
- 横向上要符合“类”和“比”,话题不能有遗漏和疏忽,还要有先后次序;
- 纵向上要符合“论”和“证”,挖掘思考的深度。
实践才会掌握,实践才会精通
思考清晰,表达有力,生活清爽,工作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