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说起过年,还是会想起小时候。
感觉小时候的年,才叫年。
小时候的年,是从盼年开始的。
一进腊月,就开始掰着手指头数,待喝过腊八粥泡起腊八蒜,年的滋味也开始越来越浓。
过了小年,忙年的节奏一起,各项过年的仪式就真正开始了。
送灶王爷,扫房子、蒸馒头、炸丸子......,每一项都马虎不得。
对小孩子来说,重头大戏还有“赶年集”。
腊月二十八是离村子最近的集市所在地赶集的日子,小孩子们都会从平常节俭的父母亲那里领到一笔零花钱,大家三五成群的结着伴的去赶年集。
记忆里的腊月二十八好象总是会刮风,是那种凛冽的东北风,倘此也不能削减小伙伴们赶年集的热情。
买当年最流行的电影海报做的年画,农村匠人们自己手糊的灯笼,有着红红绿绿艳丽颜色的头花,再蹦蹦跳跳的买上一支糖葫芦吃上一块烤地瓜.......,那种满足和幸福感简直要从心底里漾出来似的,一直回味到下一个年集。
还有各种杂耍。
远远的但凡见一小撮人聚在一起,小孩子们便象发现了宝藏似的飞奔过去,猫着腰钻过一圈一圈高高低低的人墙,赤溜溜的挤到最里面的圈子里,也不顾被挤的歪歪斜斜的大人们的呵斥声。
听说我小的时候,跟着爷爷和哥哥去赶年集,爷爷上厕所去了,嘱咐哥哥好好看着我,哥哥便是被这样的杂耍吸引钻到人堆里完全忘记了我的存在,我也被杀鸡的丢弃的鸡毛吸引,一路顺着拣拾下去,后来被上厕所回来的爷爷找回去。
这些,也会在每年的赶年集的日子里,被家里人拿出来数典一番。
(二)
除夕这天早上,母亲会煮起一锅肉,里面再掺些白菜粉条海带,一人一大碗的捧了吃,因为平日里很少吃肉,一端上来,总是会先拣着碗里的肉吃,特别是带有一些肥肉的,吃到嘴里那叫一个香啊,后来,随着生活水平越来越好,除夕早上的这碗肉,大家开始嚷嚷着少放肉多掺些菜吃。
除夕还有一项重要的一项仪式是请家堂供家堂。
历代祖先按照辈分先后顺序被公公正正的抄写在一张家堂专用的纸上,抄写家堂的纸穿有专用的线轴,每年的除夕被公公敬敬的张贴在堂屋里最显眼的位置,后辈家人和过年拜年的乡亲及亲戚们在家堂面前行礼致新年好。
吃过早饭,第一件事是请家堂,就是恭请历代祖先一起过年的仪式。
将过年的话写在一张大黄色的纸上表达对祖先荫弊之情的感激,并请祖先保佑阖家老小来年里平安健康顺心如意。
仪式由家里的成年男子进行。
家堂里记载的也是家里男人的名字,出嫁的女儿是不出现在家堂里的,嫁进来的女人们则都以XX氏替代。
谁家有几个儿子,谁家又在哪一代里绝了后,在家堂里一目了然。
所谓的绝了后,也只是那一代里不曾有儿子,具体有几个女儿,却不曾得知。
也因此,过继一个儿子以续上烟火,成了一个折衷的办法。
家堂里对过继的儿子记载的方式也不一样,一般以虚线标注,再一代下来,就成了正宗的血脉。
民间有种说法叫过继的儿子嫡亲的孙子一说。
也就是说,儿子虽然是过继的,但到了孙子一辈就是嫡亲嫡亲的了。
请过家堂吃过中饭,开始包饺子准备晚上的年夜饭。
从除夕开始,兄弟们携了自己的家眷以家里最长的长辈为中心,聚在一起开始过年,以三代同堂的居多,也有四代同堂的。
年夜饭的桌子也随着人口的增多越来越大。
小孩子出出进进的放着鞭炮,男人们一杯接一杯的推杯换盏,女人们嗑着瓜子唠着家常间或喝上一口强斟起来的摆在面前的酒。
(三)
在老家农村有种说法:大年初一这天,谁家的鞭炮放的最早,谁家的饺子吃的最早,谁家的福气就越多。
于是这天,大多户人家天不亮就会起床。
特别是朦朦胧胧中听到有鞭炮的声响,女主人们便会激凌一下从睡眠中清醒过来:有人已经开始吃早饭了呢!
早起的另一个原因:吃完早饭,家族里面亲近的人就会聚拢到一起,沿着村子给族里辈分大的人开始拜年了。
收拾起饭桌,将院门打开,已经有等在门口的拜年的人。
大家脸上都洋溢着轻松喜悦的笑,那些平日里不常见面的在外打工的、求学的,也都利用拜年的机会,彼此寒喧着:在哪个城市啊、在做什么啊。
还有刚过门的新媳妇儿,也会在拜年的大军里,与村子里的人正式见面,于是,邻居家的婶子大娘们嫂子妯娌们,品评新媳妇儿与新媳妇逗趣,也成了拜年仪式中的一大乐趣。
过去新媳妇们遇到这样的架式,通常都会脸红害羞,慌忙躲到年长人的身后去。
小孩子们也不顾冬天早晨的清冷,跟在各自的母亲身后,母亲嗔笑着:凑什么热闹呢?也不怕冷么?我们是没法子呢!
小孩子们自然是不怕冷的,一个个脸蛋红红的蹦蹦跳跳着,炫耀着自己的新衣服、新鞋子。
每走进一户人家的院子,就会有主人端着瓜果迎出来,临走还不忘抓上一把装满小孩子们的口袋。
谁谁家的瓜籽好吃,谁谁家的糖果高级,小孩子们是最清楚的。
没出嫁的女儿初一这天是不串门拜年的,女孩们凑到一起说着她们攒了一年的悄悄话。
每家每户都有长辈坐镇在家里,迎接着一拨拨拜年的队伍,直到太阳红红的挂到天际向这个新生的一年洒下万道金光。
(四)
正月初二这天,男人们照例一大早就起床了,他们需要:送家堂。
带上鞭炮香火,去到自己家的祖坟上,把请回来过年的祖先送回去。
过年的仪式告一段落。
接下来,便是按照多年来延续下来的规律开始走亲戚,
走亲串友各种聚会,正月十五之前,似乎都泡在浓浓的年味里。
正月初二姥姥家,初三姑家姨家姐姐家,初四嫁出去的闺女回娘家......,
走在马路上,随处可见三五成群吆喝着串亲戚的人群,大家穿着过年的新衣服,脸上堆满着笑,迎头说着过年好。
这种气氛会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
元宵节这天,母亲一早便会看天气是否晴好,据说这天的天气直接决定了一年当中是否会风调雨顺:“正月十五雪打灯,八月十五云遮月”,母亲说,意思是:正月十五这天如果下雪,那么这一年的八月十五中秋节也会是阴天没有太阳的天气。
过完元宵节,将挂在大门上的灯笼收起,小孩子们背起书包,大们们扛起锄头。
新的一年,正式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