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一 态度与品德的概述
(一)态度等我实质与结构
实质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结构:认知成分: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情感成分: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态度的核心成分
行为成分:准备对某对象作出各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即行为的准备状态
(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
品德实质: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品德的心理结构:道德认识: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
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的直接动力动因
道德意志:
道德行为: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二 品德发展的理论及特征
(一)品德发展阶段理论
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对偶故事法
十岁是儿童从他律道向自律道德转化的分水岭
前道德阶段(2-5):自我中心阶段,把外在环境看作自身延伸。无道德观念,主要生理满足
权威阶段(5-8):他律道德阶段,服从外部规则和权威指定,把规则看做是固定的,不可变。根据结果判对错
可逆性阶段(9-11):自律道德阶段,不单纯服从权威,也不机械遵守规则,要求平等,根据行为动机判对错。
公正阶段(11-):倾向主持公正,平等。公正奖惩应看具体情况。
2,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三水平六阶段)
道德两难故事法
前习俗水平(9岁以下):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阶段 避免惩罚,没有真正道德观念。
相对功利道德定向阶段:是否满足自己利益
习俗水平(9-16):寻求认可定向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 谋求赞赏和认可
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应当遵循权威和有关规范。有法制观念
后习俗水平(16-)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以大多数人利益为标准,法律可改
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 动机好,行为就正确,道义高于一切
(二)影响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因素
1外部因素 (1)家庭教养方式 (2)社会风气 (3)同伴群体
2 内部因素 (1)认知失调(2)态度定势(3)道德认知
(三)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榜样3,利用同伴(群体)约定 4,价值辨析 5,给予适当的奖励与惩罚 6,角色扮演 7,小组道德讨论 (演讲小说定价榜)
第七节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问题就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教学实际中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创造性的培养: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