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这本书最让我三观颠覆的有两个观点,其中第一个就是对去西天的看法。西天是一个取经之路,成佛之路,我们想当然的认为这是人对于更高理想的一种追求。然而,作者所告诉我们这样想不对。成佛一定是对的吗,成佛变成一个无欲无求的存在真的是更高的追求吗?无欲无求代表一个事物就不存在,那一个人无欲无求就代表他已经死亡。如此看来《西游记》四人去西天,其实是一条求死之路或者赴死之途。
当然,不必认为赴死之途是件非常难过的事。活在世上,喜怒哀乐,每个人其实内心深处都明白我们自己的结局。我们经过的每一分每一秒其实都在把生命的指针向死亡处拨动,可哪有怎样?有些人活在却已经死了,有些人死了却还在活着。明白他们师徒西天的本质,所以对他们所历经的磨难更加值得纪念。
有些路,你走了就是走了,没选择可以回头,那怎么办?所以你就只有在这条路上,尽量走得更精彩一些。很喜欢作者写的一句话:“人生最有价值的时刻,不是最后的功成名就,而是对未来正充满期待与不安之时。”
二
另一个就是作者对神(佛)的观点。
在书中孙悟空看到前往投胎的鬼魂们,因欲望痛苦死去又携带着欲望而生。于是觉得永远活在痛苦中,为何还要麻烦去选择活着而奇怪时,旁边的小鬼说到:“你看那些鸡狗猪羊,被养在圈里,长大就杀掉,它们活着有何意义?本无意义,它们的活和死都只是因为人需要罢了。人何尝不是一样?他们的生死也不过是因为神需要罢了。灵魂是种子,人是庄稼,神种下这些种子,然后让他们长大,产生欲望,去争斗,去爱恋,因为欲望而痛苦,痛苦就会祈求神灵,就会把自己的一切供奉,所以神才成为神。正因为做人如此痛苦,神才受人景仰。正因为人的卑微,神才高高在上。”
在文后,杨戬因战受功当了一个小小的镇水之神,身处破烂的灌江神庙,香火也冷冷清清。他十分好奇旁边的土地庙为何香火旺盛,极为豪华,便去询问土地神。土地神说:"你守着的那条江风平浪静,有何求?你看我管着土地,只要谁种个田建个房,不在我这烧香进贡,必不得安宁,种田苗死,建屋遇火,所以无人不敢进献。”
作者把神完全的具象化,私欲化,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是想表现神、人、妖没什么区别。大家都是为了自己而活,为了私欲而活,只不过站的位置不同,神的选择权利更大,他们对私欲的借口也就更完美。
三
里面的角色都是带着喜剧的悲情色彩的,很容易你一开始把它当作轻松幽默喜剧看。但由于今何在这个作者把点卡的很微妙,所以你会出现笑着笑着就抑郁的状态。他里面放了很多线,比如猪八戒跟嫦娥、唐僧和白龙马、沙僧和琉璃盏等,最突出最纠葛的就是孙悟空和紫霞仙子、阿瑶、白晶晶之间。包括后面的二郎神、哪吒基本里面除了完全恶化的神之外,每个人都有所求、有所欲,却都失望而痛苦的活着。
即使故事到结局勉强可以看出是个喜剧,但又怎样?紫霞仙子把死后可重生的孙悟空的石头原放回花果山,再活一世难道又能有所改变?这本书中的孙悟空活了死、死了活、甚至两个孙悟空一起用对命运不同的态度活,可结局呢?殊途同归,就是一遍一遍的挣扎一遍一遍的死去。孙悟空是有想过屈服的,他护送唐僧去西天,别人问他为什么,他说他要当神。遇到妖怪他第一个出来判断打死能不能累积功德。他甚至要去为了成神去打他以前的好兄弟。然后呢?遇到的所有人都对他失望,妖怪觉得他懦弱,神仙觉得他好欺好笑,忍不住又开始爆发。
周而复始,读者所有人都觉得孙悟空代表着愿意同整个不公的社会体系抗争、有能力有情怀的悲情英雄。可失败就是失败了,读者就是爱他失败。因为所有人都明白他成功了,整个社会不会又变成更好的一种体系,这时候他所有的斗争都会显的更加无力和庸俗。想到项羽,历史要他死、人民要他死,他死是对的,他活着反而就永远淹没在历史之中。
四
抱歉,我之前把这本书看成鸡汤,现在却深深喝了一口的毒。
1.最近制定个计划,打算一周看一本书。如果特别厚(比如看了几个月的时代简史)就两个周,坚持下去。按这个频率每周会写一个书评,也是自我监督吧。
2.对于这本书里那些悲情的一条条线,很想具体剖一下,但我也不愿意把文章写的跟书一样。只希望有人看到我写的,然后对书感兴趣,再自己去看一下就满足啦。
3.这本书推荐5.6分(满分10分),有人跟我说觉得不好,但有人为这本书哭好多次。但我还是感觉再差的书,只要有一两个闪光点,那这个作者的任务就已经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