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认知过程是这样的:
短期记忆——长期记忆——心智模型。
所谓心智模型,就像一个应用程序,点一下就可以运行,做出一系列的反应。某一领域的专家一般都会具有该领域的心智模型,如棒球击球手面对飞来的球做出正确的判断,外科医生做手术时对突发情况的处理,等等,都是基于他们在对应领域的心智模型。重点在于,心智模型是可以“应用”的,用以应对实际遇到的情景,而记忆只是记住了一件事(不管是短期记住,还是长期记住)。
我们在学生时代最常用的学习方法——重复阅读,实际上是最无用的。包括用各种颜色的笔画重点之后尝试背下来,包括抄写老师的板书之后一遍遍地看。它仅仅对短期记忆有显著效果,但这个“好处”也恰恰造成了一个极大的危害:影响我们的元认知,让我们错误地以为自己真的掌握了知识。(元认知: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
那么应该怎么学习,才能形成心智模型呢?或者至少,可以从短期记忆延长为长期记忆?
先来了解一个概念:合意困难。所谓合意困难就是能换来更牢固学习成果的短期麻烦。所以学习的正确方法是制造合意困难并且克服它。可以肯定的是重复阅读之后再马上背出来,不会造成任何合意困难。
制造合意困难的最简单的办法是进行有间隔的检索练习。
“大脑就像森林,你的记忆就在林中某处。你在这边,而记忆在那边。从你的位置到记忆的位置之间本来没有路,但你走得越多,路也就出现了。”
间隔会造成遗忘,即把你的记忆藏在森林中的某处,使你无法马上想起来。而检索,就是在寻找可以到达这个记忆的路。多次间隔检索,多次走这条路,往后路会越来越好走。 这就是“心智线索”。 轻松的学习是没有效果的,因为没有合意困难需要克服,只需要关注眼前手边的东西。没有检索练习,就没有路,一段时间之后,当记忆从眼前手边消失,我们便再也无法找到。
还有一些其他有助于制造心智模型的方法,比如,建立新知和已知的联系——多造一些四通八达的路,我们会更容易联想到相关知识点,让他们成为一个“体系”。比如,使用一定的形象化的助记手段去记住事情,书中举了在一条小路上打桩,桩子上写上年份用来记忆历史的例子,在大脑中打造“记忆宫殿”,来陈列一些需要记住的概念的例子,都十分值得借鉴。不过我认为这些都是基于“有间隔的检索练习”的树干做的一些细枝末节的优化。
心智模型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想要保持他们,就必须定期回忆它们。当然这个“定期”的间隔可以很长,但必须有。
所以现在我们知道了。我们应该把时间花在用间隔检索建立心智模型,并且不断定期“重走老路”来巩固他们这件事上,这样你就可以同时拥有很多有用的心智模型,把他们关联起来,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而不应该把时间花在重复阅读上,那样只能获得很多昙花一现的短期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