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587年,也就是万历十五年,作者黄仁宇在漫长的明朝历史中只选取了这一个小片段,进行高度聚焦,仔细研究,这一年的六位人物进行梳理,给予大明王朝一个全方位的把脉,黄仁宇说,中国两千年以来,以道德代替法律的人治逻辑,在明朝达到顶峰,而这正是一切问题的症结所在,这种情况下,中华帝国的官僚政治弊端显现无疑,社会矛盾失控,经济发展受到阻碍,大明帝国的衰败和倒塌无法避免。
第一个人物:首辅张居正。万历皇帝初期,张居正被任命为首辅大臣,黄仁宇认为,张居正在主持朝政期间,重点推行了一系列的赋税和官员考核制度改革,目的是加强行政效率,挽救大明王朝的财政,虽然他是一个有抱负有能力的人,但他还是忽略了当时的复杂情况。比如税收,这是一个敏感的问题,地方官员上交赋税,首先要保证自己捞够,张居正命令各级官员要把税收全部上交,这就动了官员的奶酪。在人事方面张居正企图绕靠效率低下的行政系统,自己搭一个班子,这种做法触怒了很多政府官员,他们纷纷站在道德的角度去批评新政,嫉恨张居正,这些对他不满意的人一直在积蓄力量想要搞垮张居正,在1577年趁着张居正父亲去世之际要求张居正告老还乡守孝三年,但是遭到了万历皇帝的镇压,最终张居正还是没有逃脱人亡政息的命运,张居正死后,改革成果被废止,政策被全部抛弃。
第二个人物:张居正的继任者申时行。与前任张居正不同,申时行完全就是一个和事老,他深知张居正的悲惨下场就在于得罪的人太多了,于是他处处与人为善,和官员打成一片,并且鼓励万历皇帝努力工作,但是经过张居正事件的动荡,皇帝开始心灰意冷,不理朝政,夹在群臣和皇帝之间的申时行怎么做都是错,最终在大臣的巨大压力下,申时行安然辞职,调和大臣和皇帝之间矛盾的行动彻底失败。
第三个人物:万历皇帝。万历皇帝刚刚亲政的时候还算是个勤奋的皇帝,但是后来很快就不理朝政,沉迷于酒色,除了张居正事件对他的影响之外,在选择太子的问题上,他和文官集团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万历皇帝虽然贵为天子,但是也只不过是紫禁城的囚徒而已,在道德伦理的制约和群臣党争的掣肘下,万历皇帝很难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苦闷之下,他就干脆拒绝和文官集团合作,不上朝,不理政,不闻不问,一直这么消极怠工。黄仁宇认为,万历皇帝在位的几十年时间里,这种消极的态度对大明帝国造成了无可挽回的伤害,国家机器无法运转,由于皇帝根本不理朝政,官员职位空缺了也无人填补,因为皇帝不签发任命书,以至于很多职位空缺了几十年,官员上升的通道也在无形之中被堵死,官员的利益也无处找落。
第四个人物:海瑞。海瑞是历史上著名的清官。海瑞在1565年向醉心于神仙道术的嘉靖皇帝上书,指责皇帝虚荣,残忍,自私,愚蠢,嘉靖皇帝十分震怒将海瑞关押起来,一直到嘉靖皇帝驾崩,才被释放。释放之后,对于海瑞的人事安排成为了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一方面,他的能力有限,根本无法安排在重要的行政位置,另外一方面他已经成了帝国的道德标杆,最终朝廷安排他去了南京做了一个虚职,后来被任命为南直隶巡抚,在江南治理土地兼并问题,得罪了大量的官员,很快便被弹劾下台,他在回乡之后多次向朝廷上书言事,但是都被驳回,最终死于万历十五年。
第五个人物:戚继光。他是著名的抗倭名将,在军事上造诣颇高,不断对明朝的军队进行军事改革,也受到了朝廷的支持,获得了大量的财政补贴,可是,其他防区,其他军区的待遇和他的相比却差了很多,这引起了军队其他高级将领的不满,在张居正被清算之后,戚继光作为张居正的同党也惨遭清算。
第六个人物:李贽。他是明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他大胆批判程朱理学,提出自己的不同的意见。比如人都是有私欲的,存天理灭人欲是行不通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交换是正当的,商业交易也是如此,对于传统的重农抑商和男尊女卑他都进行了批判。他的这些思想与当时主流的意识形态发生了严重的冲突,万历十三年被捉拿治罪,不久便在牢狱中割喉自尽了。
空泛的僵化的伦理道德根本无法有效的治理国家,但是非常可惜的是,明朝始终没有发展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法律体系来代替儒家伦理。��P~�-/�8�A�p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