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是通过一本书看三毛,注定里面写的会不全面。如果有一天我有幸读完三毛的所有作品,我会再写一篇更完善的。
三毛在一本美国地理杂志上看到了有关撒哈拉沙漠的报道,勾起了内心深处对沙漠的情怀和憧憬。于是和荷西一起去到北非,结婚并开始新的生活。《撒哈拉的故事》就是一篇篇发生在撒哈拉沙漠的故事集,荒凉无趣的生活在三毛饱含真挚的笔触下生动铺展开来。
初读这本书是在高中,当时只是像看新闻一样浏览里面闻所未闻的故事,沙漠观浴记里面四年没有洗澡的撒哈拉威人在浴室里用淌着泥浆的双乳喂养怀里的婴儿;娃娃新娘里提到的小孩子十岁左右就要嫁人,承担起生活和生儿育女的重任,另外还有近乎残忍的婚嫁习俗;哭泣的骆驼中政权争夺,美丽高学历的女神沙伊达却被冤枉出卖丈夫而被欺凌致死......每一篇都能引起心灵极大的震撼。
如今再读,有一种重见故人的亲切感。只是关注的目光更多的放在了三毛身上,看一个家境不错在各国留学的高学历文艺女青年,如何在满目荒凉、邻居原始、物价昂贵的沙漠生活。
开篇讲的是沙漠中三毛的中国菜,老外荷西各种追问菜的原料,都被三毛调皮而别出心裁的回答。还用“小黄瓜炒冬菇”当作“笋片炒冬菇”来招待荷西的老板。
结婚手续繁杂,整整办了三个月。结婚的前一天三毛和荷西才知道自己第二天下午要结婚,匆忙给家人电报汇报。结婚当天在法院观众西装革履的衬托下两位新人更像是来旁观的。
撒哈拉威人封建保守,生病了不愿意让医院的男大夫看病。于是三毛用自备的小药箱和民间偏方治好了很多人以及他们阿猫阿狗的小毛病。开启了“悬壶济世”的得意人生。
下午下班后执意驱车去一百多公里外的沙漠里找化石,结果荷西掉到泥潭里不断下沉动弹不得,三毛好不容易呼救引来三个男人,还对她图谋不轨开着卡车追。最后冻伤的两个人逃离困境可谓九死一生。
两个人在经济困窘的时候自己当渔夫捉鱼去卖,又远又冷又辛苦,结果好不容易挣到的钱因为偶遇荷西上级然后吃饭买单,还有洗衣服的时候洗坏了收据而打水漂。于是很多时候他们的饭只不过是黑面包就盐巴。
还有“芳邻”们。
荷西日夜加班后利用周末改造好的屋顶不断不断的被邻居的羊踩坏。晾出去的衣服内裤不断被人拿去弄脏了再丢回来。每天来三毛家里用化妆品试穿衣服,经常把三毛的衣服裹在自己身上厚厚的布里带走了。邻居吃饭用刀叉要来三毛家里借,最后不胜其烦送给了邻居一套新的,结果邻居觉得新的应该收起来,下次吃饭照常来借,而三毛竟然真的又借给了他们。......
三毛捡到带有诅咒的饰品,继而身体出现极大的不适。大家把问题归结到诅咒上时,三毛说她时常对着现在的生活有杀死自己的冲动。
看到这里,才觉得其实她是在用仅有的乐观用力对抗这荒蛮的环境。可怜的三毛在不断的适应和妥协,虽然也有一定的乐趣,更多的却是物质和心灵上的折磨。
就在我已经不忍再看下去的时候,翻到了《白手起家》一篇。里面的描述多了很多理性的思考,对事物的描述也多了很多客观的分析。
如果开始的三毛是一边圈画自己的领地一边又迫不得已接受突如其来的侵扰,那后来就是学会了如何捍卫自己的主权,学会了与沙漠生活周旋的技巧。
之前的几篇是三毛认识沙漠的过程,而《白手起家》以及后面的部分则是在对沙漠有了一定认知之后,对生活、对人性有了更深的剖析和领悟。到了这里才让我认识到了一个全面的三毛。
三毛坦言,最开始是荷西为了三毛而来到沙漠,到了后来确是三毛为了荷西而留下来。再到后来,是自己心甘情愿的留下来。
初到沙漠时,落后的交通,破陋没有家具的小房子,巨大的昼夜温差,把脸刮得生疼的粗粝的沙,还有时有时无的电,高昂的物价,以及走好远才能费力提来的淡水,任谁都会让心底的浪漫柔情蒙上了一层现实的荒凉。
然而,三毛有一种天生的倔强,把苍凉鄙陋的生活涂上她心爱的色彩。
她和荷西把空心砖上抹上水泥,把租来的小房子里里外外刷成白色。她在垃圾堆里捡来废弃的车轮胎,做成人人争抢的奇妙座椅,捡来的各色汽水瓶被装饰成美丽的花瓶。因为木材太贵,她向老板讨来包裹棺材的铁皮木板,跟荷西一起做成衣架、茶几、桌子、沙发等家具。又把亲朋好友寄过来的灯罩、帘卷、字画等一一放在合适的位置。再配上彩色条纹的窗帘和沙发罩、荷西送来的骆驼头骨、小脚踏车的秀铁色内环,文艺与浪漫情调毕现。
她还给周围年轻的撒哈拉威人妇女开了一年的免费课,讲解算术课、卫生科、生理课、化妆课......
她给沙漠中的人看病,用阿司匹林缓解他们的头痛,用偏方治好了待嫁姑娘腿上的疥疮,甚至给他们补牙齿。
她好心帮助遇到的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把醉汉送回军营,把牵羊的老人用车和羊一起送回家,狂风沙的天气往返很远的路程只是为了给一个陌生的少年送水......
她一点一点扩散着自己的热量,用自己的修养和礼貌感染着身边的人,于是几乎整个镇上的人都是她的朋友。
同时,对于身边通过想象力来判断自己智力判断能力以外事情的人,她勇敢的表明自己的立场,用真挚平等对待任何阶层内心纯净值得尊重的人。照顾黑人哑奴,关照被自己的族人误解的沙伊达,就算受到冷嘲热讽甚至生命的威胁依然用自己的理性和清晰的判断力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对待陌生的异族人她悲悯而深情。对待朋友她真挚而坦诚。当她在恶劣的环境下打造出自己一片自由的王国,那些物质的匮乏和生活的艰辛也不过成了她追寻生命真谛的垫脚石。她的内心是如此的热情而强大,看到最后,我相信,她是真的恋上了沙漠。
三毛说,一个人永远无法摆脱自己出身的阶级。所以,她虽然来到撒哈拉威人的地方,却不能跟他们一样坐在席子上吃饭,一定要有桌子,要风花雪月,要把住处装扮成浪漫的小屋。
但是她却讨厌一些被设计好的事情,不喜欢仪式感,不喜欢把人分成各个阶层。偏偏这些又是那些有资格风花雪月的阶层摆脱不掉的东西。
所以,荒芜的沙漠对她有着莫名的吸引力,她带着自己的罗曼蒂克来到了没有那么多复杂人事的地方,在寒风凛冽中绽放美丽高贵的花朵。
所有的苦难都是对心灵的历练。所有的不可理解激发出对生命真谛的感悟。
一向反对结婚的她,在结婚后贫困的沙漠生活中领到结婚补助的时候,开心不已,大叹结婚是对的,是有好处的。此时的她,已经完全融入了另外一种人生。
三毛不止一次说,她并没有多么热烈的爱过荷西,跟他的结合更多的是因为考虑父母的感受。然后当她的荷西骤然离世的时候,她却悲痛万分,一度想结束自己的生命。
并不热烈的感情,在同甘共苦的涓涓岁月中化成了比热烈更沉重的眷恋。不知道这是否是她始料未及的。
人永远只能透过自己的世界去看别人的世界,不可能真的附身到别人的灵魂中去。所以,很多我们看到的很可能是从真相中衍生出的另一番道理。但是对旁观者来说,只有这样不断反复的去观看,才能不断接近真相的样子。
希望在读完她的更多作品后,能对她有进一步的了解。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就请关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