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一个许久未联系的高中好友,在qq上相谈甚欢,并赶紧加微信。他去新加坡读博感觉已有数年之久,我脑海中设想他一定过着丰富的校园生活,轻松惬意,但在异乡恐怕偶尔也会孤独。浏览了他的朋友圈,我发现,他的生活真比我想象的还要精彩。
当年那个一同读书、一同高考的青涩少年,还是一如往昔的帅气、年轻,足迹已遍布世界各地,学术上也有所成,现在正准备毕业归国找工作。我很为他高兴,祝福他找工作顺利。
这样的同学、朋友还有一些,大家来自相似的原点,选择了不同的路,逐渐各自天涯、各自享受精彩、也各自承受生活中少不了的苦涩。
但是,作为一个30岁还没有出过国门,甚至连港澳台都没去过的人,我还是忍不住感慨,差距怎么这么大呢?在他人眼中,我像个风风火火,能闯荡江湖的女汉子,可是我一直是非常保守和胆小的。安安稳稳读书、工作、结婚、生子,好多朋友都说,那不像我。因为家庭背景、经济条件、感情状况的因素,我并不是很积极向往出去看看或者读书进修。现在家庭的阶段性目标也算基本实现,忙忙碌碌的时光过得飞快。我看到朋友眼中一如往昔的青春朝气,不禁反思起自己。
上学甚至工作期间,有过几次机会出国去看看世界的,不过自己的状态一直不积极。离出国最近的一次机会是研究生时,可以申请一个美国学校的的奖学金,出去读一年有学位,回国继续读国内的研究生。因为是来我校面试,十分方便,我就报名去了,表现的一塌糊涂,英语说得磕磕巴巴,最后竟然还给了个半奖,不过自己大概还是得凑个10几万的。我当时满脑子关心男友在上海的工作状况,更不好意思再让爸妈为我出资,自己就没上心,这件事就翻页了。后来,全奖的同学自不用说,拿了学位、见了世面、全美玩透透、考了美国证照、回国工作也不错的。其实有些半奖的学姐、同学也有自己出钱去的,最后也有留美读博、工作的了。
后来,也有工作机会可以直接去英国、香港,我看到海报就跑去听了宣讲,但满足了好奇心就溜回寝室了,连申请书都没拿。还不断给自己找借口,真要入选了就得跟家人、男友分开了,只赚钱却没有人陪伴,这样的生活我才不要呢(喂喂喂,想太多了吧,人家工作单位还没说要你呢!)。实际情况是什么呢,是我的能力、状态、素质根本无法达到工作要求,毫无竞争力可言。我其实很清楚,但潜意识里还要给自己的无能和长期以来的懒惰。这就是成长的痛苦吧,知道自己的无能,这一秒下决心要改变,下一秒又陷入云淡风轻的自我安慰,最后选择性失忆,循环往复。
好几年过去了,也谈不上后悔,我仍然觉得回到那时,我还是会做出一样的选择,因为当时的我就是懒惰、软弱、无力的,也对出国没有真正的欲望。
现在我很享受自己的宅生活,或许不出国的记录还要延续很久。其实,出国与否很多时候只是一个选择,路径不同而已,并不会必然决定生命的质量。
但是,如果心中对外面的世界有好奇心(估计现在的年轻人大多都有吧),还是要发酵这份热情,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才有机会丰富自己的生命体验,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不要只看到别人享受的结果和获得的成就,朋友圈的美景、外国学校的学位、甚至global pay,干看着羡慕,轮到自己却没有任何付出或行动。所谓行动力,旅游,也要做攻略、抵挡旅途的辛劳等,花不少心思;留学,从准备考试、申请文书,就已经是很麻烦的事;工作,首先要有真正的实力,在异国他乡很多事情也要从头开始,付出的辛劳也不会少。正因为有这些付出,才有可能享受到美景、申请到心仪的学校、提高职业水准等。所以,我非常敬佩朋友们面对陌生世界的勇气和行动力,这是我一直缺乏的。
我想,对外面的世界,我是有好奇心的。虽然还没有机会去实地看看这世界,但提醒自己心中别忘了远方。远方之所以吸引人,并不是说他一定就有多好,是因为勾起了人的欲望,给了人希望。把心中的欲望变成实际的行动力,才有机会实现希望,而不是坐等它变成奢望。
最后,我想对自己和朋友们说:
1,无需纠结于过去不完美的选择,过去的就让他过去,这或许就是通向成熟所需要付出的代价。但是,从此刻起,告诉自己,哪怕一个微小的细节上,做出更好的选择。
2,家庭、爱情是生命珍贵的牵挂,但不应该成为失败的借口和束缚。
3,如果心中有好奇,那就勇敢一点,创造条件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如果累了想要休息,也请勇敢一点,告诉自己不用怕,休息休息,准备下一次起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