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起意,决定去附近的美术馆看看,在网上搜了搜,何香凝美术馆最近正好有当代艺术家的创作展览,主题就是:时间的狂喜。
没有任何事前功课,我兴致勃勃地就去了。等到了美术馆,我才觉得不管任何事情,提前准备是有多么必要,因为我既没有看出这场展览关乎时间,也看不出它关乎狂喜。
场地的空白被热情的红色浸泡着,每个暗黑的小房间里都有属于它自己艺术家的作品,有动态的,有静态的。
每件作品都有着当代年轻艺术家的气质,很明显的,50寸液晶显示屏代替了原始的画布;动态全息影像描述着作者眼中的时间和空间;从天花板上悬挂而下的塑料薄膜上,是利用3D打印技术薄涂的绚丽图案。
我不懂,但是也分明感受到了时间流逝,科技进步,于是,当代艺术也有了它特别的样子。
回来后,我补了它的简介:
时间的狂喜,它还有个副标题:重塑认知的媒介。参展的艺术家均是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大都拥有良好的海外教育背景,他们不仅创作,还在世界各地进行艺术实践。
这次展览中出现的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回应了“时间、科技与艺术”之间复杂的关系。詹姆逊曾经就后现代语境中科技和再现问题提出今天的艺术是再生产性的艺术。
而且这个展览也给出了很多思考:世界是怎样被技术再现的?再现的世界又是如何重构我们观看与思考方式的?现实中,生活本身逐渐沦为商品化形象的模仿和复制,事件的历史性的消解,以及观众对纯粹语言快感追求的现实时,如何反思引起这些变化的来自科技的技术变革?
于时间之中,人却不再是消息的起点,而是成为接收者,有时是指示,有时是代码,有时支持消息的媒介,有时成为是信息本身。这种时间观重新界定了人的可塑性——一种建立识别和沟通的机制,如同马丁·海德格尔所描述的“狂喜”,一个包含了未来、过去和现在多重时间的时刻,从而显现事物的“真实的存在”。
“时间的狂喜”希冀成为一个批判性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