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我玩的那两次剧本杀,考验的是逻辑推理能力和忽悠人的能力(如果你正好拿的是凶手的角色,必须要混淆视听、栽赃嫁祸,才能赢得这个游戏)。但我今天再次体验那个剧本(第四幕,大结局),感叹于它对玩家的情绪把握能力。
这个剧本共分四幕,据说在剧本杀馆里体验的话,总体上需要4~6个小时。我们是分成四次团辅体验的,我缺席了第一次和第三次。第二次时因为老玩家迟到,幸运的拿到了“文弱男”的角色,那次的内容还是单纯的逻辑推理。这次大结局我理解主要是感情线,陈述了每个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各种纠葛,并最终决定取舍。
今天,我是一个旁观者(今天我这个旁观者真的是旁观者,完全没有参与感)。我一脸懵的听着六位玩家给出来的信息,但觉得谁跟谁的又对不上。李老师时不时做恍然大悟状说:哦,我知道了!更弄得我是一头雾水,而且对自己有了评判:为什么人家都已经有了答案,我还是毫无头绪?忽然又想到昨天看的那篇公众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色。于是放过自己了。
文弱男的老玩家特别照顾我,主动把剧本分享给我看。但因为我还希望听到更多外界的信息,所以压根儿看不进去。
在剧中文弱男的女朋友小小的角色扮演者,仿佛与这个剧本有心灵感应一样,从活动一开始就时而情绪低落时而激动,仿佛已经看到了大结局。
在陈述剧情人物关系的时候,我仿佛就已经听到她抽泣的声音。当新的剧本发下来之后,她先是几次抗拒的合上了本,后来就听到她隐忍而又强烈地哭泣声。
说实话,一开始我是有些惊讶的(因为我不知道剧本里的内容是什么,不知道她的情绪为什么那么强烈)。好在那个空间里还有很多其他人,而且主持人昨天给我打过预防针。如果只是我跟她两个人的话,我想我会身体紧绷,手足无措,很尴尬的坐在那里傻傻的眼神可怜的看着她,也许会有些皱眉(应该不是厌烦的感受,而是好奇)。
当一切都水落石出,每个角色都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之后,大家在孙老师的带领下进行复盘。有一些小伙伴的观点我是赞成的,比如:尊重每一个人的选择;施爱者给的太多也许对被爱者是一种压力和负担;人生就是在经历不断告别的过程中走向死亡的;我们有时会误解他人同时也要承受别人的误解;当每个人都过好自己的人生,世界也就变好了。。。
作为观察者,我虽然没能具体理解剧本内容的来龙去脉,但通过旁观者的视角我也是有所收获的:
1. 当我知道这一切都是哥哥因为担心自己的妹妹和最好的朋友无法接受那么残酷的现实而制造出来的幻境时,作为旁观者,我会认为他是多此一举(六位玩家中的一位甚至有些愤怒,我觉得如果我是其中一位玩家的话也会有这样的反应)。这还让我联想到一些父母因为担心孩子在社会上走弯路、受挫折而希望将孩子保护得特别好,一切都在他们的控制范围下,反而让孩子失去了本来的天性与活力。
2. 在最终投票要不要五个人一起离开梦境继续现实生活的时候,第一轮投票中只有小小因为不舍得哥哥而放弃生存的希望。这意味着另外四个人也要陪着她继续在可怕梦境中轮回。在公开讨论中,我发觉另外的四个人去说服小小的时候都在用剧本里给出的信息讲道理。听的我这个着急,心里一直在想:难道这时候不是需要共情她吗?她的情绪没有被看到,她对哥哥的心疼不舍没有被看到,跟她讲这么多事实有什么用?这也让我明白,只有能够察觉识别并且接纳自己或他人的情绪,才能够更好的与自己交流,与他人沟通。同时也不得不承认,如果我是其中一位角色扮演言者的话,很有可能会有像哥哥的扮演者表达的那种厌烦窝火的情绪,觉得哪有那么墨迹?!
突然又想到了一个点:通常我们按照自己理性的“应该”选项做了一件事,但感觉并不快乐;甚至我们明知道自己不想去做一件事情,但因为应该要去做,所以不停的内耗,迟迟不能开始,直至拖延到最后一刻。
3. 今天让我最感动的就是在第二轮投票时文弱男陪着小小亮着的那盏灯。那是一种陪伴,是无论你的选择是对是错,我都会陪着你的一种决心,让我感到踏实和安全。
4. 哭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对当众流泪嗤之以鼻,觉得那是一种懦夫的行为弱者的表现。但当小小的角色扮演者痛哭流涕的时候,我又很羡慕。她让自己深深的陷入到角色当中,体会着对哥哥无私付出的心疼与生离死别的不舍。让我觉得他的情感是流动的(虽然她说在现实中自己是一个非常理性的人,经常会压抑自己的情绪,也知道在这种情况下一定会做出世俗认为的所谓“正确”选择。但因为是剧本杀因为在团辅活动,她选择尊重自己的情绪)。我觉得她好棒!
今天孙老师说了一句特别让我温暖的话,当我把它发在了朋友圈里,看到了大家对这句话的强烈认同,也收获了关爱。
没想到一个烧脑的剧本杀也能承载情绪与情感的流动,让玩家甚至只是旁观者也都收获满满。
最后,要感谢主持人分享了全部剧本,我打算找个时间都看一遍,一边梳理剧情,一边体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希望也体会到那种心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