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噪声
一段改自《随机漫步傻瓜》中的一句话
每天我会搭乘上午8:20分118路公交车前往国际科技园。这时候,在公交车上,总是看到表情凝重的人们低头看着面前手里拿着的手机,手机上的各类App报道着世界角落里发生的各种琐事,而这些发生过琐事在这篇文章被发表时,可能已经被人们忘记。
生活中的噪声源:
- 新闻软件(网易…)
- 社交工具(微博,微信....)
- 公共媒体(人人车,瓜子二手车)
- …
人们如此关注噪声,那些噪声对于产生有价值的信息或知识来说是不重要的。
噪声
以下内容摘自《随机漫步的傻瓜》关于噪声的描述
我还是要指出,文人有故意将噪声(noise)和意义(meaning)混为一谈的倾向,也就是把随意构成的作品和刻意营造的信息混淆。
塔利波相信工作伦理会使人只留意噪声,而忽略了有意义的信号。
关于噪声和信息的不同,我们可以拿新闻和历史来做比较。为了出人头地,新闻记者应该像历史学家那样看事情,并且淡化他所提供信息的价值,比方说,他可以表示:“今天市场上扬,但这则信息不重要,因为来源主要是噪声。”
一种观念能够留存那么长的时间,历经那么多的荣衰循环,可见它相当合宜。噪声已被滤除,至少一些噪声已经消失不见。
所谓提炼后的想法,我指的是把身边的信息去掉无意义的成分,留下有趣的东西,而后根据这些信息而形成的想法。
达尔文学说的适应性适用于在非常长的期间内发展的物种,而不是短期观察到的现象—时间累积消除了随机性的大部分效应;就像人们所说的,长期而言,事事(噪声)相互抵消而取得均衡。
可用信息的增长速度,总不敌噪声膨胀的速度。
只知道卖力工作的人,会失去注意焦点,脑筋也会变得迟钝。此外,他们最后会淹没在随机性之中。
如果每天轰炸我们的大量“紧急”新闻中,有比噪声还好的东西,那只能说是沧海一粟。
在我的事业生涯之初,看到别人如此专注于噪声,总是没好气,因为在我的眼里,有无数的信息在统计上不重要,不足以推演出有意义的结论。
随机噪声
记者那一行中还是有不少懂得深思熟虑的人,只是主流媒体新闻依然不动大脑,只顾提供引人注意的噪声,而且没有什么机制能够区分两者。
同样的方法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时间尺度短的新闻充斥噪声,时间尺度长的历史中噪声则多已剔除。
就算大脑能够区别噪声和信号的不同,我的心却做不到。
信息的问题不在于它令我们分心且通常一无用处,而是在于它含有毒性。
偶尔我会搭乘上午6点42分的火车前往纽约。这时候,总是看到睡眼惺忪的上班族埋首阅读《华尔街日报》。报纸不厌其烦地报道各家公司的琐事,而这些公司在本书撰写时,可能已经不存在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