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还有旺盛的生活欲望吧?”
“我没有了。我只有创作的欲望。”
在芥川龙之介自传性质的《一个傻子的一生》一文里有上面这两句话。进入创作晚期的他,深受来自生活的多重打击,他已经失去了对生命的追求,但他却不愿放弃对艺术的渴望。
“人生不如一行波德莱尔”。
一本《罗生门》看完,心情沉郁地像被埋在了沼泽里,忘记了自己是不是还在呼吸。即使是阳光明媚的中午,那些金黄色的温暖也没有靠近我的四周。我被自己的这些感觉吓了一跳。芥川的文章充满着怀疑主义,哪怕用的是轻松诙谐的笔触,也处处透露着人性中的冷漠、自私和虚伪。那些细致入微的心理活动,竟是无可辩驳的,让人的心一点点凉透。
当我一一看完最后三篇——《点鬼簿》《河童》《一个傻子的一生》,我觉得芥川已经要渐渐离去了。写下这样文字的他,如何还能活下去?读着这些文字的我,胸腔中充满着绝望、悲伤和无能为力。
我努力让自己回到现实世界。文字让我们能够穿越时空与作者相知交谈,这是阅读的魔力所在。就像每次参观历史古迹或是博物馆的我,总是想象数百甚至数千年前这里的模样和人们,心中就会涌起一种感动。只是印在纸张上的铅字,却一次次地带我走进新的世界。
昨天是双12,即使不出门,手机里的讯息也让我体验到了全世界都在买买买的节奏。不知从何时开始,我开始接收到各种各样鼓励消费的信息。“提高生活品质的物品”、“女孩子要对自己好一点”、“不可或缺的单品”……我就像是站在大街上被团团围住,那些围住我的人都带着满脸亲切的笑容,口中说着热情洋溢的话语,但他们的动作却并不温柔,甚至是强硬地抢走我的积蓄,然后塞给我各种各样的东西。于是,我貌似拥有了许多东西,零零碎碎的,千奇百怪的,可我真的需要吗?为此我付出了什么代价?
这真的是一个消费的时代,有一股洪流推着你不得不跟着走。我前些日子就因为商场打折,买了双不在我消费水平内的鞋子。我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忙碌的店员、走动的顾客,甚至整个商场都带着一丝疯狂扭曲的气息,仿佛中了魔咒一般,只有花了钱买了东西才能心满意足地离开。
难道我们只剩下消费的欲望了吗?我们真的真的需要那些买来的东西吗?我开始思考这些,不仅仅是因为最近变穷了,更是因为激情消费和获得感缺失的巨大反差。消费带来的兴奋在拆完快递之后就随着盒子一起扔掉了,只有持续的买买买才能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消费力成了自己的存在感。
看似我好像是把两件毫无关系的事情写在了一起,然而这只是我的一些牢骚。从殉于艺术的虚拟世界,回到简单粗暴的消费世界的一点点心理落差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