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给学生上罗素的《我为什么活着》,在上课前,我先让学生合上书,我问他们:“你们为什么而活着?”学生七嘴八舌,有的说:“为我爸我妈而活着。”有的说:“为我的理想而活着。”有的说:“我为自己而活着。”有的说:“我为世界和平而活着。”……
现在请大家看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对人类这个永恒的命题作出响亮的回答,通俗而生动的亮出了自己的思想,他活着的三个理由是:第一,对爱情的渴望;第二,对知识的追求;第三,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同情心,这三种感情是罗素漫长的一生奋斗的原动力。
上完这节课,我在思索:我为什么而活着呢?我反复在审问我自己,从灵魂深处思考:我为什么而活着?我考虑了好长时间,不知道自己到底为什么而活着,觉得自己活得糊里糊涂,浑浑噩噩地度过自己的前半生,现在已经五十多岁了,头发花白,人老珠黄了,身体有各种各样的毛病,睡眠也不像以前那么质量高,满脸的沟壑纵横,比同龄人都看起来老气横秋,体态臃肿,好像没有为自己活过一天,那我为什么而活着?
上初中时,我每次都要求自己必须考第一名,年级第一名,事实上我也这样做到了,每次都是年级第一名,那时是为分数和名次而活着。
等上了高中时,我那时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就是:我必须考上大学,我必须走出了农村,正因为有这样的原动力,冬天,我吃着冻成冰块的馒头,喝着白开水,没有任何菜这就是高中永恒的生活,夏天,吃着已经长着绿毛的锅盔,轻轻用手一抹,就狼吞虎咽地吃,这就是我高中经典的生活。那时我为走出农村,考上大学,将来可以报答母亲,让母亲过上好日子而活着。
等我考上大学时,全家人欢天喜地,特别是母亲很高兴,她还常常对父亲自豪地说:“我女儿现在是大学生,将来跟我女儿要享大福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大一那年,我母亲永远地离开了我,我再不能和她相见,我们永远是阴阳两隔。那时我对整个世界都有一种仇视心理,我认为母亲走了,这个世界上不会再有人像母亲那样无私宠爱我,我像飘飞的蓬草一样感觉自己失去一切依靠和呵护。我的内心是孤独的,寂寞的,干涸的。大学时,我没有把心思放在学习上,那时可以说是为了寻求感情上的寄托吧,谈恋爱成为我生活的主旋律,在大千世界,茫茫人海中,我认识了我的丈夫,我们走到一起,他成为灵魂的一半。可以好不夸张地说:那时我是为爱情而活着。
等我结婚后,女儿出世后,女儿成为我的全部,我的整个世界,我的生活里一切的一切。
女儿小时,我给她讲《白雪公主》,陪她背唐诗,给她讲数学题:“黄花有30朵,黄花比红花多7朵,现在红花和黄花一共有多少朵?”,陪她一起捉蝴蝶,抓蝌蚪,教她如何做不倒翁,折纸船,送她学跳舞……
等女儿上了宝一中,又担心女儿考不到宝中,整天为她的成绩提心吊胆,放假了不是给她补课,就是钻在厨房里给她做好吃, 等女儿考上宝中又忧愁她能否考上一所985重点大学,大学毕业后,想她考哪一所学校的研究生。
总之,我的心一直都系在女儿的身上,一切都为女儿而活着。
我已年过半百,我应该为我而活着,干自己想干的事,体验自己从没有享受过的东西。读自己想读的书,听自己爱听的音乐,看自己从没涉足过美丽的风景,品尝自己没有吃过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