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那人那事
我是文化大革命开始那年出生的,属马,老家在鲁西南平原的一个村庄,村子不大,村子前面有一条小河和一条小桥,前面不到二里路有一条大河,村子后面约一里路多也有一条大河,河的两岸是高高的河堤,河堤上种着树。那时雨水很多,河水都很清澈。
1975年我9岁开始上学,那时候上学都晚。只要不是很小的村子,村里基本上都有小学,老师一般都是本村的,有点知识的就能当老师。我上学的学校在村西北角。那时没有卖书包的,我的书包是母亲用布缝制的,淡蓝色有花,我上5年小学都是背着它。
学校里课桌是一个长木板,两头用砖头垒的。没有板凳,每个学生都是从家里搬着板凳上下学。那时候还没有电灯,一到晚上家家点煤油灯。那时候我上学都根本不用喊,主动性自觉性很强,每天早晨都是提前醒。特别是冬天,黑乎乎的就爬起来了,上完晨读,回家吃早饭,然后再去上学。偶尔睡过头,又赶上大人忘记喊了,上学晚了,会向父母大哭大闹,一边哭着鼻子一边跑着去上学。不过这种现象很少发生。
学校前边树上安着一个钟,钟里面有个锤子,下面拴着一根绳,上下课拽着绳来回摇动,作为铃声。那时候天天做广播体操,老师要求的也很严,小学五年级都是在村里上的。
那时农村学校里一年放四次假,除了寒假、暑假还有麦假、秋假。当时农村里都指望着种庄稼,庄稼收成好了,有了粮食就又有了生活保证。没有外出打工,也没地方打工。6月份收麦,10月份秋收秋种,收玉米、地瓜、高粱、棉花等及种麦子,一般也就是放10多天假,帮着家人忙完就去上学。
以后上初中就到公社里去了,那时候还不叫乡或镇。公社里学校离家很远,10多里路,每周五下午回家,星期天下午回校。没有自行车,都是来回跑着,几个学生穿梭在村庄和田野之间,嘻嘻哈哈、打打闹闹就不觉得路远了。那时除了过年过节一年里吃不上几次肉。有一次记得学校发了一次肉,我没舍得吃,留着拿回家。由于天热再加上放的时间长,拿回家一看已经长毛不能吃了。学校里学生住的都是10多个人挤的大通铺,冬天几个月不洗澡。几乎每个学生的被子和衣服里都有跳蚤和虱子,咬得很难受。当时只有县城里有一个洗澡堂。
那年月家里没有自行车,没有电视,更别说电脑了。小孩的玩具更没有了。平时孩子玩,一个是捉迷藏。家里柴火剁多、地窖多。柴禾垛都是些麦秸和玉米秸等,家里烧火做饭用。地窖家家都有,用来储存地瓜及白菜、萝卜等,窖里温度高,冻不坏,冬天好吃。白天或者晚上没事,就玩捉迷藏,往柴火垛里一钻,或者往地窖里一藏,就够找好长时间的。有时拿着长树枝满村里跑,追狗,吓唬鸡,撵羊,撵牛驴,爬树打鸟窝,戳马蜂窝等,啥都干过,就是不着家,吃饭都喊不回来。一个是磕桃核。就是在地上挖一个圆坑,里面每人放上一个桃核,当时很少吃桃,一个人也就是有10多个也就不错了,离四到五米远处画个线,用瓦片或者别的什么开始磕,磕出就是自己的,有时一玩就是两三个小时。再不就是玩泥巴。几个小孩,坐在一起,将泥巴做成各式各样的,或者甩泥巴,看谁甩的响,弄得满手满脸满身都是泥巴,弄不好回家要挨揍哩。
夏天是农村孩子最快乐的季节。因为雨水充沛,几乎天天脱光了泡在河里。那时候的孩子一般都是游泳高手,无师自通。最有趣的是摸鱼,夏天河里鱼特别多,草鱼、鲤鱼、鲢鱼等,最好摸的是草鱼。它一般都在人踩的脚坑里,一摸一个准,很少有失手的。有时候弄不巧,玻璃等扎手也是常有的事,一般都不大在乎,尿水浇一下了事。每年夏季,家里的鱼都吃不了,于是晒干,留着秋天和冬天吃。
冬天也好玩。那时候冬天特别冷,人人都穿着棉袄棉裤棉鞋,家家房檐上都挂着长长的冰凌。河里结的冰厚,就在上面滑冰,砸冰,没事还在上面打陀螺玩,冻得两个手和脸通红通红。不过,有时候不小心也有掉进冰窟窿里的时候,那可要遭罪受了,不仅冻得受不了,而且回家还得挨揍一顿。
记得特别清楚的是,冬天没事的时候,老年人觉少,就起来拾粪。主要是牲口及家畜的,因为天特别冷,粪便都是冻上的,得用耙子磕。寒假里我也学着老年人的样子,很早就起来拾粪,当时我个子比粪箕子高不了多少,拿个粪耙子,围着村里转悠,招来村人不少目光。那些年一到冬天,都组织村民挖河,每家出劳力,不仅挣工分,还集体管饭。没有厕所,他们就在河堤下面解大手。我每天早晨溜达完村子,就顺着河堤溜,仅一个来回就是四五里路。这样寒假除了春节几天,几乎天天不间断,连续拾了两三个冬天粪,一个冬天能拾一地排车粪,开春爷爷帮着我拉到地里上庄稼。
抚今追昔,感慨万千。那年那事至今仍槽刻在心中,难以忘怀……
2012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