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作文教学在中考和高考中所占的分数比很高,是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如今的作文教学一些孩子打怵,老师头疼,问题出在哪里?
教师的问题。
1、很多语文教师本身素质就不过硬,读的书很少,写作能力不高。不关心时事政治,思想深度不够,不深入生活,观察、感受、理解等能力都比较差,这样的教师怎么去指导学生的作文?
2、很多教师觉得教作文费力不讨好。
按照教学大纲的规定,每位学生一学期至少要交6篇作文,每篇作文不少于500字。实际上,为了迎接中考和高考,学生的作文一般都不少于800字。假如一位教师教两个班级,每个班级有40名学生,两个班级就是80名学生。按照大纲的最低要求,每个学生每学期交六篇作文,就是480篇作文。这些作文都需要批改和讲评。教师批改作文时,每篇作文最低看两遍,用符号法批改,有眉批有总批,批完一篇作文最低十分钟,教师每天批十五本就很了不起了。一次作文批完,讲评完就得两周时间。而且作文的教学效果也不明显。
3、很多教师不认真进行作文教学。
很多教师基本不怎么布置作文,而是让学生背作文。即使是批改作文也只是批个优秀、良好,或者批个分数就完事,很多教师,一学期几乎没讲过作文,也没有认真批改过作文,更谈不上写个下水文。
4、教学时间不充裕。
一本语文书,六个单元,课程安排非常紧张。现代文、文言文、诗词都要讲,名著、修辞、语法都要学习,知识点很多,课时很有限,因此没有时间讲作文。
5、教学方法有问题。
小学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关键,刚上小学,学生就应该写好看图说话,可以多做口头作文,描述场景、复述故事等。要经常记日记,把口头作文整理成书面作文。作文教学应该从兴趣入手,不要限制文体,只要孩子能写,感兴趣即可,然后慢慢指导。指导作文既要找到共性,在班级上好讲评课,又要针对学生的个性,做好面对面的单个辅导。批改作文要多鼓励,少批评,多肯定,少修改。要指导学生观察、感受生活,积累素材。
学生的问题。
1、学生的活动少,没有亲身经历,缺少素材
为了孩子们的安全,学校大门紧闭,学生成了笼中之鸟。
一次一次的无故伤害,学校里大门口都有保安,学生不能随便进出学校。把孩子们成天关在教室里死读书,读死书。唯一的课外活动;唯一的体育课、唱歌课成了摆设。提高学习成绩,成了学生和老师追求的唯一目标!
学生缺乏实践活动。过去我们上语文课,一个教研组老师提前备课,做研究;做按排。
如《公园的一角》作文课前,以同行班为单位集体活动,带学生去公园游览一次,尽管孩子和家长去过多次,但是不如老师带孩子们去这一次。带着写《公园的一角》的作文任务去。
老师有重点地带孩子们看几个景点,边游览边讲解,在实践活动中教给孩子观察方法,培养孩子的观察习惯。
素材来源于生活!
家长都很忙,陪伴孩子做亲子活动成了孩子的奢望。
孩子没有生活,没有观察习惯,不会观察,让他写《我的妈妈》,朝夕相处几年的妈妈,孩子坐在那里苦思冥想,两节课结束了,好歹写了几句,干巴巴的语言,打动不了读者。有生活,作文才能写出真情实感!
家庭是孩子幸福的港湾。最好的教育是来自父母的家庭教育。现在中小学的家长都是中年人,在单位、在家里,压力都很大。有多少家长经常带孩子做亲子活动?打球、游泳、游览等等。
就是有陪伴,也没有目标,没有任务。缺少方法;缺少记录。玩了做了,回来一切都忘到脑后!没有意识去培养孩子的写作能力,积累素材,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
2、读书少,词穷语乏。
加强语文课的课文阅读理解,吸收课文的营养,提高孩子们的写作能力。
课本里的每天一篇文章,都选自名人名篇。孩子们买一大摞《作文选》,但是没有好好吃透课本。
要学习好语文,大声朗读是很好的方法,做到熟读成诵,再遇到类似的作文题目和阅读理解,就能做个八九不离十。
大声朗读,可以记住很多字,记住很多美词佳句,开头和结尾。如果把课本里的东西跟着老师的节奏走,吸收课本里的营养——字、词、句、篇章结构。作文还会有问题吗?
买一大摞《作文选》也不如跟着老师把课本里的名人名篇学好!路走偏了,越走离目的地越远!
3、学生对写作不感兴趣,觉得作文浪费时间,收获小。学生课业负担很重,没有时间写作。
考试的影响。
现在的中考作文,学生只要写够字数,卷面整洁,段落结构清晰,标点符号运用得正确,不跑题。那么作文的分数差距很小。假如写好了开头结尾,那么还可能得到高分。这样的批卷方法,造成了学生的急功近利,学生不去认真练习写作,而是背诵好的开头、结尾和句、段,到时候套作。有的学生还背诵了十几篇,甚至几十篇范文,到时候整合。这样下去,学生的写作能力令人堪忧。
结束语:
如今的作文教学,存在着各种问题,有老师的问题,有学生的问题,也有考试批卷的问题,需要综合施策,才能使作文教学走上正确的轨道。
没有生活,靠胡编乱造,作文确实很难!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积累素材,教给孩子们写作方法,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有素材、有方法孩子们才能把作文写好!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英语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