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把阿伦老师推荐的《需求-缔造伟大商业传奇的根本力量》读完,作者通过丰富的案例,从需求的角度来阐释一个个成功的产品是如何从生活中被挖掘出来,又是如何突破了看似无解的成长期烦恼,变身被大家接受并喜爱的魔力产品。
如果你曾经参与过一个从零成长起来的产品,如果你非常困惑为什么自己的产品一直不愠不火,那这本书读起来会让你感同身受,同时也许会给你一些启发。
这本书我目前只读了一遍,原打算通过读书笔记的形式列出大纲要点,然后根据笔记再丰富成一篇读后感,但是这样就成了一种变相的教条记忆,记忆是形式上的,而作者自己都说:成功的产品背后因素非常复杂不能简单的用几条准则概括。所以记下作者到底列举了哪几条准则意义不大,我试着整理一下从读这本书开始到读完后它所带给我的触动,用自己的体会来写这篇读后感,去试着领会作者想要传递给读者的主题。
一,需求来自于生活中的麻烦
产品核心使命是满足用户的需求这个我们都知道,但是需求来自于哪里?当我们从零开始做一款产品,为一款已经发布的产品做新增功能或功能变更时,我们所依据的用户需求来自于哪里?
需求来自于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麻烦,来自用户使用你的产品过程中所遇到的不爽。那些生活中人们不能容忍或甚至觉得不能解决的麻烦,是每一款产品存在的核心使命;用户在使用你的产品过程中产生的抱怨或厌烦,是我们不停进行功能迭代的直接动力。解决了用户的麻烦就是我们一直说的用户价值。
因为自己租看的DVD逾期未还缴纳罚金,而产生了一项提供DVD免费邮寄的影视租赁服务;因为体会到开车停车养车所带来的烦恼而产生了一项汽车共享的服务。创造产品的人,总是能洞察生活,体会到大家的麻烦,通过思考论证产出可行的方案并付诸行动。放到我们自己身上,我们可能还没有创造一款新产品的经历,但是我们却可以主导一项新的产品功能或功能改进,同样需要我们培养时时刻刻洞察用户麻烦的习惯,并去解决。
洞察用户的麻烦,把自己当作用户,和用户聊天,问卷调查等等,操作手段虽然很多,但我的理解是有一颗一直在倾听的心是关键。
二,抓准了需求,就可以了吗?
当我们通过洞察分析,各种论证,用户访谈,问卷调查,甚至直接照搬某个成功产品的模式也好,非常确认我们已经抓准了用户的需求,明白了他们目前所遇到的麻烦以及已经帮他们设计好了自认为完美的服务,哪怕在没有任何竞争对手的情况下,用户就会发了疯一样的爱上我们的产品吗?
我想,不少做产品的人都是这么认为的,用户有需求,而我们针对用户的需求提供了一套独一无二或者最起码相当不错的服务,用户没有理由不接受我们啊?
如果有经历过从零做一款产品的人,可能更深有体会,当产品推出之后,用户是否会心甘情愿地投向你的怀抱?用户是否愿意为你的服务买单?很多情况下,当然不是的。当用户规模停滞不前或者用户转化率很低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想是否因为logo不漂亮?是不是我们的推广方式有问题?是不是竞争对手比我们强悍?停止没有根据的猜测,找到我们的用户,去发现他们遇到的困扰。
用户会因为在早上需要额外多步行5-10分钟的路程,而不去选择租用你的汽车;也会因为停车位难找而不再去参加你组织的音乐会。左右用户做出决定的,通常是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情。我们的产品是有许许多多的细节组合而成,任何一项关键细节上的缺失都可能会造成我们工作的前功尽弃,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对这些细节进行孜孜不倦的尝试和改进,强化所有关键的细节,因为需求和产品之间没有必然。
三,眼中有需求的叶子也要有需求的大树
在iPhone推出之前,智能手机有诺基亚一家独大;在Kindle推出之前,索尼也早已经发布了一款采用了电子墨水屏技术的阅读器,为什么大家喜爱的均是后来者?
对比这两组对手的产品,是因为iPhone和Kindle外观时尚还是操控简单?如果从需求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iPhone和Kindle除了在工业设计和系统操控简单好用外,它们都提供了无线上网、成熟的在线商店、海量丰富的内容,这些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从方便地联网到内容购买再到评价反馈,完整地解决了用户使用电子产品进行内容消费的所有麻烦:用户不再需要数据线从PC上同步图书到设备上,用户不会因为在线商店中种类贫乏的商品感觉毫无兴趣,用户不再会因为糟糕的操控体验而感觉烦躁不已。当内容消费环节中棘手的问题都被一套服务解决,不再有麻烦,就会博得用户的喜爱。
所以,做电子书阅读器只采用电子墨水屏技术提供与纸质书类似的阅读体验还不足以达到让用户喜爱的水平,还应该看到用户围绕电子阅读所遇到的棘手问题,并也把它们也纳入到你的服务范围内,真正的解决用户电子阅读的麻烦。
更接地气一点,我们在做产品的时候,是否会经常因为刻意寻找产品亮点而忽视了用户在使用你的产品过程中遇到的其他棘手问题?想想我们身边随手可见的例子吧,在做电子商务平台的时候不能忽视支付工具,在做电动汽车时不能忽视充电桩,在做熟人社交工具时不能忽视把用户的熟人关系也要发展进来。
四,用户、用户还是用户
虽然我们非常希望我们的产品是一个通用的方案,可以满足所有的用户,大多数时候,所有用户的画像在我们大脑中是一个模糊的个体,用户们有相同的爱好,有相同的习惯,以及相同的体验。这种用户画像是平均化的,虽然简单但是不够真实。
当我们需要打破僵局的时候,我们要去平均化,找到并了解我们的用户,对他们进行分类,就能很快明白我们的主要用户有哪些痛点,我们的次要用户有哪些痛点,哪些是我们优质用户。画出每种用户的麻烦地图,然后分批次的进行针对性的解决。这样比眉毛胡子一把抓更有效率。
想想小米的为发烧而生吧,他们真的是只为发烧友服务的吗?他们是如何先抓住了发烧友这批用户,又是如何慢慢覆盖到了普通用户。
有用户又想起另外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用户反馈的意见到底采纳还是不采纳?《需求》作者一直在强调一个观点:从用户角度看问题,洞察用户的麻烦。我也深为赞同,用户反馈的意见我们是一定要重视的,这是倾听用户所遇到麻烦的一个重要渠道,倾听只是第一步,我们还要从用户的表达中洞察他们到底遇到了什么麻烦?我们需要帮他们解决他们的麻烦而不是满足他们的要求,我们要打开心扉而不是固守自己的执念对用户的建议进行抵触。网上有很多人一直在强调不能被用户牵着鼻子走,但是却很少有人强调我们首先应该要学会倾听用户的烦恼。
五,不算总结的总结
《需求》这本书共32万字之多,通过生动的案例来阐释需求到底是怎么产生的,以及打造一款富有魔力的产品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方方面面非常多的细节。我暂且以我目前深有感触的几个点来做为读后感想。如果有兴趣还是推荐读一下原著。
它不是一本工具书,不会告诉你做产品的具体技能和技巧;它也不是百科全书,你可能很难在上面找到和你自己的产品类似的案例去借鉴;它只是一本启示录,给你指一条方向,漫漫长路还是要靠自己一步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