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经年鲤的邀请,在她主持的写作交流群里,做了次语音访谈分享,访谈者是肥肉鱼先生。这个版本做了些修订和精简。
从全职写作开始
肥肉鱼先生:关于这次的分享会,我们没有特地去准备很多前期的东西。就是围绕着“全职写作”这个话题,产生一些随机的讨论。这也是念远老师的一个建议,他说这样会比较真实,我们可以像朋友一样聊天。
其实念远老师呢,是我第一位真正接触到的全职写作的作者。《三十六骑》这么大部头的一部长篇小说出版之后,反响很大。念远老师也是从那个时候转成了全职写作。全职写作几乎是每一个写作者都想要去成就的一件事情,所以今天主要是想跟念远老师探讨一下,关于全职写作这件事,有什么样的心得体会,当中会遇到哪些问题。
念远怀人:我做全职写作可能是一个水到渠成的事吧,因为我一直是个媒体人。你说媒体人算不算一个全职写作者?也是一直在写字,以写字为生,拿着稿费。更爽的是,稿费之外还有一份工资。有点儿像作协文学院的职业作家,领着工资赚稿费。只是媒体人写的不是纯文学作品,而是非虚构。
我做了近20年的媒体人,后来呢,大家都知道,媒体没落了。没落之后就再没有什么单位愿意给着你工资,让你写字啦。这20年来,我想了想,好像自己也只会写字,就自然而然地转型成了一个全职写作者。并不需要多么大的决心。
做为前媒体人的好处,是渠道可能已经打开了。因为媒体业的没落,使我的很多媒体同行也都跑到了其他的行业,有影视业的,出版业的,也包括去简书的。我突然发现,到处都是我的前同事,所以这些渠道自然而然就好像已经布局好了。我变成一个全职的写作者,在这种条件下比较方便。
但是呢,这个改变对于我的家人来说,会更挑战一些,感觉你平时是拿工资的,突然只能够靠不定期的稿费了。这是一个惯性思维。对我来说倒不是问题,我早想歇一歇了。
肥肉鱼先生:也就是说,您在写作这条路上是没有经历过一个很大的写作方式、或者是写作时间的一个转换过程,是吗?
念远怀人:我不能算是一个很勤奋的写作者,我所有的选择,都是以自己习惯的时间表来规划的,比如说我喜欢晚睡晚起,那么我就杜绝一切需要早起的工作,工作一旦变得需要早起,我就辞职。现在觉得全职写作的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它可以随意地睡懒觉。
所以在时间上倒不是挑战,但变成了所谓的全职写作者之后,开始写虚构小说,对我来说是一个挑战。因为我以前没有写过长篇小说,虽然以前构思过好多雏形,但那只在脑袋里存在。由于媒体行业的衰落,我出来了,突然就觉得可以把以前的构思拾起来写一写吧。在写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完全没写过,那只能够凭着自己多年接触文字的经验和感受来写。
变现,音乐,公号写作
肥肉鱼先生:关于每个人写作的目的,各有不同,当然其中包含了写作变现。那么您认为单纯的、以变现为目的的写作,是否值得提倡?或者持批评的态度?
念远怀人:我只能说,写作变现这个想法无可厚非。但我带有一些传统的写作思维,就是说写作,毕竟是一种精神上的事情,你的表达是有一个意义指向的。由于我做了这么多年的媒体人,我会比较强调写作的社会属性,有更高的价值取向的……它并不只是为了生存,只是一种交换。
写作变现其实是一个技术活儿,因为我们都知道很多写作能不能变现,首先是好坏的问题;好坏之后呢,就是一个技术问题了,比如渠道问题。你得了解你的受众,谁来买单?谁来收购?你怎么写?这里面是有非常多的技术含量。
肥肉鱼先生:在您的学生时代,一直是对音乐有很浓厚的兴趣,并且也留过一个特别摇滚的发型!那么,您认为写作这件事情跟音乐有什么共同之处吗?
念远怀人:写作跟音乐,我觉得是一个源头性的关系。最早的文学几乎都是韵文写作,就是诗、歌、曲、词、赋等等。后来才逐渐有了一些散文化的东西。
也就是说写作在最早期的时候,都是音乐性的。以至于我们到现在,任何好的文字,它都有一种好的节奏感。节奏可以是外在的,比如韵脚。但还有内在节奏,好的文学语言都是自带韵律的。
我以前写过诗,带过摇滚乐队,因为我觉得它们是一个类型的东西。这个东西影响到了我的小说写作,使我的小说语言可能带着一种诗意,更容易营造一些意境。
我的长发时代,那个时候还在画画。搞艺术的爱留长发,其实就一点,想把自己跟别人分别开,成为一个少数派。我觉得自觉的创作,不管文学创作,还是其它创作,都要先有一个心态,自己是独特的少数派,跟大多数的人区别开。
肥肉鱼先生:现在呢,很多写作者在做文学创作的同时,还要兼顾各类的公众号、头条号的写作。您建议这样的写作之路吗?因为很多的作者都在纠结,写公众号或热点文,会对自己的文笔、写作风格有很大的影响,甚至越写越难回到原来的路上。是这样吗?
念远怀人:是会有影响,这个看你自觉程度到哪里了。我当年做媒体人的时候也要写一些专栏文章,它也有一定的格式。写多了,有好处也有坏处。
如果你一直能分得清,问题不大。就怕你自己写的时候,迷失了。就是说你自己得意了,被粉丝包围的感觉真好,觉得如此写作才有意思,才实用……那就有点够呛了。你会把自己陷入到某种格式里,任何艺术一旦格式化就有问题了。
大家写公众号的原因,觉得这是一个变现的方式,或者成名的方式。但现在已经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了,我不知道这还是不是一个好的方式。
以前我也做过公众号,是一个艺术号。我做的那个时代,爆款文是稀缺品,一旦有一个爆款文出来,你就感觉的确是朋友圈转的到处都是。但现在爆款文出得太容易了。任何东西出得太容易了之后,他们的价值是相互抵消的,这也就是为什么说风口期过了,没有多少意义了。而且现在流量数据作假也越来越厉害,整体而言,现在的这个市场有一点做坏了。
行距的世代先生是非常反对这种写作的,他觉得这种写作是伤害人的,而且是浅薄的。我没有他那么强烈地反对,我觉得如果是一个维生的方式,也无可厚非,因为这也是一种职业。但是如果针对自己的写作训练,的确局限性很大。
写作与影视化
念远怀人:我现在还是先说说我自己吧,我觉得评价别人其实未必客观。说到自己的思路可能会准确一点。
我的变现之路其实就是跟影视合作,我写《三十六骑》一开始写的时候,我就是冲着能够影视改编去的。现在出版社出书,给的一般是版税,大约是10%左右,如果你很有名,大概可以走到15%。如果你没有名气,在10%以下。按着这个惯例,大概是7到15间的滑动。那你自己可以算一下,一本能定价50块钱的书卖到1万本,你大概能够收入多少钱?
而一个长篇小说,如果是售卖影视改编权,就像刚评为简书年度连载的《异兵突起》,就要改编电视剧了。我估算了一下,影视改编权的售卖价格往往是一本书出版稿费的五倍以上。
所以我建议写中长篇的时候,作者从一开始的时候就要考虑到这一点,作品适不适合影视改编?如果适合的话,这是个利益最大化的方式。也是我推荐的一个方式。
肥肉鱼先生:影视改编时,因为影视时长的原因,往往很难完整地诠释原作小说的很多内容。如果《三十六骑》改编影视,您是不是也会有一些不舍,会不会因此有强烈的欲望,想让看影视的人来看看书,来了解真正的《三十六骑》?
念远怀人:我记得苏童写的《妻妾成群》,在拍成《大红灯笼高高挂》之前,只有文学人士和文学爱好者看,当时是刊登在《收获》上。但这个电影出来了之后,这本书成了畅销书。大家看完书之后才发现,这个书的气质跟那个电影是一南一北,原来阴柔的,变成了北方的那种青砖大瓦、大红灯笼,那完全是两个气质。
所以这是相互成就的事情,至于说改编的好不好,这个只能看运气啦,这个没有办法。
有人问我愿不愿意做《三十六骑》的编剧,我考虑了再三,还是不愿意,就留给影视公司去改吧。因为要做一个编剧,首先得跟制片人“斗争”;编剧完了之后,还要跟导演“斗争”;后面还有审批者呀,明星呀,就一层一层地“斗争”,不见得能斗过他们,反正你可能介入了,还是地盘丧失;你不介入,地盘也丧失,但你的心情可能会更好一点,也不受累不是?
肥肉鱼先生:这个回答特别符合前面睡懒觉那个追求。
念远怀人:对的,我现在写作,比我做媒体人的时候是轻松的。我选择的基本都是最放松的方式,我现在写作大概一天写五个小时或四个小时,只在下午写作,晚上还是自己看碟、看电视或者看书。
真实与真实感
肥肉鱼先生:写《三十六骑》时所遇到的最大瓶颈或障碍是什么?
念远怀人:写小说的障碍,其实都是自己立的。例如写历史小说,当然要尊重历史和史料,这就是一个天然的屏障。
但这个现在也不好说了,因为现在有很多“历史小说”写的胡编乱造,读者也不少。当然,也有一些历史迷在那儿揪着骂。同时一些粉丝辩护说,“你这么认真干嘛呀,认真不就输了吗?”
我自己是一个资深的历史爱好者,我是自觉自愿地把史料当作一种枷锁套在头上的。我看中的读者就是那些历史迷们,希望他们看我的作品的时候,会有一种会心一笑的感觉,“好!这哥们是真懂!”那样的话,我会有满足感。
写历史小说最大的障碍,是什么呢?就是在你写的时候会发现,真实与真实感不是一回事。我们往往对“真实”的理解就是史料,明白点说,史料对一件事的描述,只有开始和结果,例如某月某日发生了什么事?谁去了哪儿?谁死了?某一个地方发生了什么战争?就是这样的一个个条目,没有什么感情-色彩。
我记得有一个历史学家说过,我们在看历史的时候,我们知道什么时候发生了一场战争,但是我们却看不到战争。可是我们读《荷马史诗》的时候,我们能够感受到一个战争在眼前拉开。但是《荷马史诗》到底是不是真的呢?可以肯定地说,《荷马史诗》是文学。
也就是说,《荷马史诗》有可能不真实,但它提供了真实感。历史小说就是这样一个问题,怎么在真实与真实感之间找到一个平衡。
我们看《史记》的笔法,实际是用一种“真实感”来写作。文章里表现的各种情绪和细节,司马迁是不可能知道的,他是凭着自己的揣度写出来的,是用文学的笔法描绘出来的。
所以写历史小说的时候,就是在这两方面之间如何平衡、如何打通。打通的时候会有非常高的快-感,如果打不通的时候,就觉得他们相互敌视,非常难受。我写历史小说时所有的难题,都是真实与真实感之间来回碰撞时感到的。
肥肉鱼先生:那按照您的说法,对于小说作者来说,创作的真实感,营造这种真实感,甚至比真实本身更重要,是吗?
念远怀人:我觉得是这样的,因为小说不只有历史小说,历史小说要承载一些历史的基本框架,但是更多的小说不需要,它承载的是一种情绪和精神。
你可能有蓝本、有原型,但你不用把它如实再现到你的文本里,只要把这个人的真实感呈现出来,甚至完全是虚构的都没有问题。其实我觉得虚构文学最有魅力的地方,就是在于这种纯虚构,凭空而来,却又立得住。
“真实感”这个“感”字实际是一种天分,就是你要有同理心,就像我们说司马迁写了跨越千年的历史,写了好多动人心魄的人物,就是靠同理心来揣度这些人的情绪和对话的。这个就是天分。
张爱玲在二十多岁就写完了她几乎所有重要的作品,她写了那么多丰富的人物,有多少是她的经历呢?那就是同理心。
被调理是必要的
肥肉鱼先生:写作变现就意味着写出金主愿与付钱的作品。您可不可以给大家一个建议,以您为例,一个客户定制小说(征文)接单承受能力是怎么样的呢?
念远怀人:这个就是我为什么选择影视化方向的原因,因为影视化给你的篇幅要求都不会很长,跟网络小说不一样。
网络小说,你跟平台签约,你没有200万字,人家不愿意搭理你。网络小说的前100万字是免费的,100万字以后才开始收费,如果你才写了150万字,平台为了这50万字收费,何必跟你签约。
所以在不同的渠道就需要不同的能力,如果你要是签约写那种网络小说,你没有200万字的能力就别出手,还有你没有日更三千、六千多字的能力,那也别出手,因为那里的节奏,赚钱的模式就是这样的。
我选择影视,就是因为他们不是急活或体力活,一般一个连续剧最理想的篇幅,就是40万字左右。
网络小说改电视剧的,我听说他们改得非常辛苦。300万字的小说,要拍一个40集,会发现太多人物要挤掉,太多水份要挤掉,太多重复的情节要挤掉。改编力度是非常大的。
所以影视工作者觉得,最方便的改编,就是40万字左右。一年40万字,算起来的话,其实一天不就1000多字吗?我做的这个选择是按我的能力、我的速度决定的。
肥肉鱼先生:这个“懒”字 都快成招牌了……哈哈,让我笑一会儿……另外就是客户定制的这种小说,有很多明确的要求。您认为客户的某些要求是否会让这部作品最终写出来之后,不像是自己所写的了?
念远怀人:只能说有可能,尤其是年轻的作者,会被调理得更严重一些。一个是自身的确可能经验不足,或者说不够了解那个行业的很多要求。
“接受调理”这件事是非常正常的,像当年的余华就曾经被调理,因为以前的文学杂志编辑的权力特别大,他们一旦看中哪位作者的一篇小说,可以把这个作者直接叫到编辑部旁边,弄一招待所让他住着,在里面住一个月。然后天天说你这个怎么改,你改成了,我就给你发表;改不成,那你就滚蛋。就这种情况下,作者都愿意颠颠地跑过来。
肥肉鱼先生:关键那个招待所的住宿费给报吗?
念远怀人:以前是报销的。后来文学杂志都是亏钱的了,自然没有这个能力了,我提到的余华这个例子是发生在80年代后期,那时候的文学刊物可以卖上百万份,很有钱的。余华那时候就这么在北京呆过一段日子,被《北京文学》调理。
当然这也是个锻炼过程,有可能你体会了他的很多模式的原因的话,以后你从开始在造结构的时候,就跟他们符合得较多。或者在沟通中,很容易找到一个平衡点,你能接受、他也接受的一个谈判能力。
不排除有的写作者被扭曲得很严重,最后会惶惑自问,“这个东西还是我的吗?”但年轻的写作者要经历这么一下,其实很能学到东西的。
写作课有用吗?
肥肉鱼先生:现在的许多网文写作课比较提倡的,就是每次都留个勾子,留个包袱,或者是你的文章必须要很快地三秒打眼之类的,各种爽啊,爽啊爽,除了爽之后,不要求别的,所有的干扰视线的,所有的需要读者在短时间内无法快速理解的,都不被这些写作课程所建议……您对此如何看?
念远怀人:那这种写作课就比较要命啦,我都说公众号现在的爆款文的价值在相互抵消了,那网文如果这样,也是一种相互抵消的状态。
我们人的情绪,其实经不起太多的刺-激。比如我们被感动,在我们第一次看这个非洲的饥荒儿童的那种瘦弱的手之类的报道,我们可能当时的触动特别大,看完就捐款了。但这种镜头如果一天十回播放,人就会麻木。你的心灵都会裹着一层茧。
肥肉鱼先生:由此衍生出下一个问题,就是您认为写作技巧真的是能够编辑成课讲给别人听的吗?我认为,写作者之间的交流,大概更多是那种情感上的、状态上的交流。关于模式化的总结,可能也不是这个作者真正的精髓。
念远怀人:当然可以啦,这是一种供需关系嘛。我觉得大多的写作课,跟那种人生课是同理的,你每听到一些金句的时候,突然觉得有所触动。卖的就是这种触动,或者幻觉。但你想想,人生课真的能帮你过人生吗?
模式化的这个东西呢,最重要的不是你牢记它遵守它,是你怎么体会它。我们就说格律诗的格律,那算不算模式?是模式。但你写的诗顺不顺,是在于你把这个节奏有没有内在化。就是带着这种格律,你说的还是自然流畅,那才是好诗。
其实小说也一样,有一种内在节奏会控制你。你知道写到这里的时候就平了,它必须要起波折了。这个波折完了之后,就必须要平静一下,让大家缓和一下,这就是内在节奏,跟你的脉搏是同理的。有了这种感觉,这就叫你体会的、你理解的东西啦。
如果技巧只是那些条文,让你看一看,觉得很有道理的时候,那仅仅是一个特别表面的东西。你要去体认。这个体认是什么,就是你要用身体去触摸它,就是得写好多好多文字,你才能记住这种体触的手感。
肥肉鱼先生:好的课程,像对坐品茶,没说几句话,大家都懂了。作者之间的交流,像决斗者之间的心战,没出招,胜负已经过了几手。
念远怀人:同意。好的课程都是像聊天一样,跟我俩现在似的。
交流只能说大范围有用吧,对真正的有天分的写作者就未必了。美国有一位堪称伟大的诗人叫狄金森,她一生就是在自己的房间里,几乎都不下楼,在别人眼里就是个老处女,你说她有什么样的社会经验,没有;也没有更多的交流和交往。但她却是最杰出的诗人之一。
阅读,阅读,阅读
肥肉鱼先生:下面这个问题呢,来自一位心地善良,温柔美丽的女性。她说,前一阵儿听说一鸣老师曾经有过抑郁的困惑,后来又得知念远老师失眠,一直挂心……想问问,都说没有体会过痛苦的人是写不出深刻的东西的,这一点你怎么看?
念远怀人:我有些失眠,但不抑郁。而且我觉得我的失眠对我帮助了很多,我年轻的时候为了消解失眠的焦躁,就读书呗。我那时什么书都读,我连字典都能读下去,就这样积累了很多知识。还有,因为失眠,我痛恨任何需要早起的工作。
我觉得阅读完全改变了我的生活。阅读就像我的另一个生活世界一样,让我感觉到在现实之外,还有另外的一个世界可以去沉迷,可以去流连。如此,可能才成就了现在的我。我现在之所以还写作,完全是因为我的阅读生活派生出来的一个产物。
江河入海泽:念远老师,什么时候开下一本书?在哪个网站?
念远怀人:我先写了一个短的,是一个神话故事,叫《后羿》,应该会在中华书局出版。还有一个是正在写的,也是历史传奇类的长篇,可能还不会那么着急连载。
云飘碧天:老师,你有写不下去的时候吗?
念远怀人:有,很多。只能生扛硬写,像长跑,扛过了又轻松了。
默:没有丰富的阅历怎样能写出丰富的题材呢?
念远怀人:没有丰富的阅历,那你就需要比较丰富的阅读,用丰富的知识来填充。这个世界这么大,人也这么多,什么领域都细分了……一个个体在这个世界能经历的事情已经非常少了。但是呢,这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获得知识的途径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容易。反而知识结构的需求,可能更重要。
音频及更全的文字记录版,请点击《写作交流五群第十次免费分享课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