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小家伙总喊着牙疼,所以1号就带他去楼下的牙科诊所看了看,发现上个月补在牙里的“料”掉了,而疼的那一边是牙齿里面发炎,整个牙龈肿起来了,所以医生建议做个根管治疗。
可好不容易打进了麻药,小家伙怕疼,死活不肯进行下一步。无奈,只能带回来了。说等过两天,牙不肿了再看看情况。
这不今天一早医生就打了电话过来,经过一番语重心长兼威逼利诱的沟通之下,小家伙答应好好接受治疗。可是第一回合还是困难依旧,好不容易打进了麻醉,小家伙又被在我看来极为轻微的疼痛给吓退了,死活不肯进行下一步。于是我俩又被请出了门。
到了诊所门外,再一次跟他好好沟通了一番,小家伙自己迟疑了,毕竟牙坏了不去管它,只会越来越疼,而且总要过来看的。在他自己的心理建设之下,还是走回了诊所,这一次可比第一次顺利很多,几乎没有听到哭闹声,就做完了。
这一过程,也让我深深体会到肯定孩子,共情他的感受,远比一味的灌输自己的观点更能让他做出改变。
一开始他为什么不肯好好的配合治疗呢?因为给他打了麻醉之后,不管是医生还是妈妈都在旁边表达自己的观点:已经打了麻醉了,所以一点都不疼。而他却一直在说疼。而且因为是私人诊所,服务方面也会更加柔软一点,医生一直把这个过程描述成是一个游戏,钻牙和清洁牙齿的过程被描述成了在抓“小蚂蚁”,只要把小蚂蚁都抓干净牙就不疼了。而在此过程中,所有人都忽略了孩子牙疼的主观感受,一个劲的表达 “不疼”、“不会疼”的固定说辞。
这可能就让孩子产生了这样一种观点:明明我都说了自己很疼,可是你们非但不能理解我的疼,还一个劲地骗我不会疼,所以才特别抗拒治疗,因为他不知道大人口中所谓的一点都不疼是真的不会疼,还是会比之前更疼。
而为什么经过了一番沟通他自己又选择了继续治疗呢?也很简单,就是肯定并且共情他的感受。他说不喜欢玩抓小蚂蚁的游戏,他觉得很疼。可是我们都说不疼,他觉得大人都不能理解小孩子的疼。那就先跟他道歉——医生只是为了不让他害怕才跟他说在玩游戏,但实际上我们是在看病,是在进行治疗。以前去看病,如果打针不都是会疼的吗?妈妈知道打针肯定会疼,妈妈打针也会疼。
这样一说,他的情绪就稳定了很多,然后再对他接受了打麻醉的行为“大肆”鼓励+表扬,接着再询问他自己愿不愿意继续把牙看完,他就开始左右动摇了。因为不管早看晚看总是要看的。最后总算顺利在年前把这件事给完成了。
寒假第九天,顺利度过费妈的又一天,真好……T_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