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shMap在面试中经常会被问到,一定会问到它的存储结构和实现原理,甚至可能还会问到一些源码
今天就来看一下HashMap
首先得看一下HashMap的存储结构和底层实现原理
如上图所示,HashMap底层是用数组+链表+红黑树实现的,其中红黑树是JDK1.8对HashMap优化之后加入的,当链表的长度大于8的时候会由链表结构转为红黑树,这些等下在看源码分析的时候都可以看到具体的实现。
那为什么用这几种数据结构来实现?
这种结构在数据结构上称为散列链表,其中的数组就相当于一个一个的桶(Bucket),当有数据准备存进去的时候,它会通过一定的散列算法去计算,尽可能的让数据平均的命中到各个桶上面去,尽可能的避免哈希碰撞。如果发生哈希碰撞,就是不同的数据最后落到了同一个桶上的时候,就采用链表的方式来存储,但是链表长度比较长了的时候,去存储数据,读取数据都需要不停的去遍历循环,所以此时再采用链表结构的话效率会明显下降,所以JDK1.8之后做了优化,当链表的长度大于8的时候就由链表转为红黑树来存储。红黑树是平衡二叉树的其中一种实现,它比普通的二叉树表现更优异,因为普通的查询二叉树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会变成链表结构,而红黑树它是平衡二叉树的一种,它是通过左旋右旋变色等保持树的平衡。
简单的了解了HashMap的存储结构后,下面来讲下HashMap其中三个方法的源码
一、hash()方法
这个方法里看似简单,却暗藏玄机。
它是拿到了key本身的hashCode后,又做了一次运算,先将原来的hashCode无符号右位移16位,然后再将原来的hashCode异或(^)上这个位移后的值,最后得到一个值。
补充知识:
表示右移,如果该数为正,则高位补0,若为负数,则高位补1。
表示无符号右移,也叫逻辑右移,即若该数为正,则高位补0,而若该数为负数,则右移后高位同样补0。
^ 表示异或运算,每个位相同为0,不同为1
比如:
0 ^ 1 得 1
1 ^ 1 得 0
0 ^ 0 得 0
1 ^ 0 得 1
那为什么要无符号右移16位后做异或运算?key本身的hashCode直接拿来用不好吗?
我们做一个简单演练
将h无符号右移16为相当于将高区16位移动到了低区的16位,再与原hashcode做异或运算,可以将高低位二进制特征混合起来
从上文可知高区的16位与原hashcode相比没有发生变化,低区的16位发生了变化
我们可知通过上面(h = key.hashCode()) ^ (h >>> 16)进行运算可以把高区与低区的二进制特征混合到低区,那么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我们都知道重新计算出的新哈希值在后面将会参与hashmap中数组槽位的计算,计算公式:(n - 1) & hash,假如这时数组槽位有16个,则槽位计算如下:
仔细观察上文不难发现,高区的16位很有可能会被数组槽位数的二进制码锁屏蔽,如果我们不做刚才移位异或运算,那么在计算槽位时将丢失高区特征
也许你可能会说,即使丢失了高区特征不同hashcode也可以计算出不同的槽位来,但是细想当两个哈希码很接近时,那么这高区的一点点差异就可能导致一次哈希碰撞,所以这也是将性能做到极致的一种体现
使用异或运算的原因
异或运算能更好的保留各部分的特征,如果采用&运算计算出来的值会向1靠拢,采用|运算计算出来的值会向0靠拢
为什么槽位数必须使用2^n
1、为了让哈希后的结果更加均匀
这个原因我们继续用上面的例子来说明
假如槽位数不是16,而是17,则槽位计算公式变成:(17 - 1) & hash
从上文可以看出,计算结果将会大大趋同,hashcode参加&运算后被更多位的0屏蔽,计算结果只剩下两种0和16,这对于hashmap来说是一种灾难
2、可以通过位运算e.hash & (newCap - 1)来计算,a % (2^n) 等价于 a & (2^n - 1) ,位运算的运算效率高于算术运算,原因是算术运算还是会被转化为位运算
说了这么多点,上面提到的所有问题,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让哈希后的结果更均匀的分部,减少哈希碰撞,提升hashmap的运行效率
二、put()方法
这个没什么好讲的,调用了下边的putVal()方法
三、putVal()方法
这个方法很重要,是往hashMap里put值的核心逻辑,下边源码里的每一行我都进行了注释
/Implements Map.put and related methods * * @param hash hash for keyput * @param onlyIfAbsent if true, don't change existing value * @param evict if false, the table is in creation mode. * @return previous value, or null if none */ final V putVal(int hash, K key, V value, boolean onlyIfAbsent, boolean evict) { Node<K,V>[] tab; Node<K,V> p; int n, i; /** * 判断tab是不是为空,如果为空,则将容量进行初始化,也就是说,初始换操作不是在new HashMap()的时候进行的,而是在第一次put的时候进行的 */ if ((tab = table) == null || (n = tab.length) == 0) n = (tab = resize()).length; /** * 初始化操作以后,根据当前key的哈希值算出最终命中到哪个桶上去,并且这个桶上如果没有元素的话,则直接new一个新节点放进去 */ if ((p = tab[i = (n - 1) & hash]) == null) tab[i] = newNode(hash, key, value, null); /** * 如果对应的桶上已经有元素 */ else { Node<K,V> e; K k; /** 先判断一下这个桶里的第一个Node元素的key是不是和即将要存的key值相同,如果相同,则 *把当前桶里第一个Node元素赋值给e,这个else的最下边进行了判断,如果e!=null就执行把 * 新value进行替换的操作 */ if (p.hash == hash && ((k = p.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e = p; //如果和桶里第一个Node的key不相同,则判断当前节点是不是TreeNode(红黑树),如果是,则进 //行红黑树的插入 else if (p instanceof TreeNode) e = ((TreeNode<K,V>)p).putTreeVal(this, tab, hash, key, value); //如果不是红黑树,则循环链表,把数据插入链表的最后边 else { for (int binCount = 0; ; ++binCount) { if ((e = p.next) == null) { p.next = newNode(hash, key, value, null); //判断元素个数是不是大于等于8 if (binCount >= TREEIFY_THRESHOLD - 1) // -1 for 1st //转换成红黑树 treeifyBin(tab, hash); break; } /** * 如果在遍历的时候,发现key值相同(就是key已经存在了)就什么都不做跳出循环。因为在上边e = p.next的时候,已经记录e的Node值了,而下边进行了判断,如果e!=null就执行把新value进行替换的操作 */ if (e.hash == hash && ((k = e.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break; //把当前下标赋值给p并进行下一次循环 p = e; } } /** 只要e不为空,说明要插入的key已经存在了,覆盖旧的value值,然后返回原来oldValue 因为只是替换了旧的value值,并没有插入新的元素,所以不需要下边的扩容判断,直接 return掉 */ if (e != null) { // existing mapping for key V oldValue = e.value; if (!onlyIfAbsent || oldValue == null) e.value = value; afterNodeAccess(e); return oldValue; } } ++modCount; /** * 判断容量是否已经到了需要扩充的阈值了,如果到了,则进行扩充 * 如果上一步已经判断key是存在的,只是替换了value值,并没有插入新的元素,所以不需要判断 * 扩容,不会走这一步的 */ if (++size > threshold) resize(); afterNodeInsertion(evict); return null; }
hashMap中还有其他的一些方法在此就不挨个来说了
可以在下方进行评论,一起学习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