旄丘
旄丘之葛兮,何诞(yán)之节兮。
叔兮伯兮,何多日也?何其处也?必有与也!
何其久也?必有以也!狐裘蒙戎,匪车不东。
叔兮伯兮,靡所与同。琐兮尾兮,流离之子。
叔兮伯兮,褎(yòu)如充耳。
注释
1.旄(máo)丘:卫国地名,在澶州临河东(今河南濮阳西南)。一说指前高后低的土山。
2.诞(yán):通“延”,延长。节:指葛藤的枝节。
3.叔伯:本为兄弟间的排行。此处称高层统治者君臣。
4.多日:指拖延时日。
5.处:安居,留居,指安居不动。
6.与:盟国;一说同“以”,原因。
7.何其:为什么那样。
8.以:同“与”。一说作“原因”“缘故”解。
9.蒙戎:毛篷松貌。此处点出季节,已到冬季。
10.匪:非。东:此处作动词,指向东。
11.靡:没有。所与:与自己在一起同处的人。同:同心。
12.琐:细小。尾:通“微”,低微,卑下。
13.流离:转徙离散,飘散流亡。一说鸟名,即枭或黄鹂。
14.褎(yòu):聋;一说多笑貌。充耳:塞耳。古代挂在冠冕两旁的玉饰,用丝带下垂到耳门旁。
译文
旄丘上的葛藤啊,为何蔓延那么长!卫国诸臣叔伯啊,为何许久不相帮?为何安处在家中?必定等人一起行。为何等待这么久?其中必定又原因。
身穿狐裘毛茸茸,非其车不肯东来。卫国诸臣叔伯啊,你们不与我心同。
我们卑微又渺小,流离失所无依靠。卫国诸臣叔伯啊,充耳装作不知道。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黎国被北方的狄(东夷西戎南蛮北狄)所灭,黎国的国君和臣子逃亡到卫国,在卫国的东面居住下来。黎国的君臣请求卫国能够帮助他们复国,但是卫国上下却没有这样的想法,对黎国君臣的请求置若罔闻。这首诗把黎国君臣从初到卫国,到后来他们意识到他们自己的现实情况中间的心理描写了出来,既有自己对卫国君臣的暗自揣摩,也有对卫国君臣真实情况的描写,直到他们意识到自己已经是流亡之人,在卫国根本没有地位,没有话语权,卫国上下也不把他们放在心上。
从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只有自身强大才有话语权,比如作为一个楚国的一个逃亡的臣子,伍子胥可以借到吴国的兵马去报仇,完成自己的心愿,但是黎国的君臣,那么多人,逃到卫国却借不到一兵一卒。假如黎国君臣从一开始就能认真管理自己的国家,富国强兵,即便他们国家不大,挡不住北狄的进攻,但是可以在危机来临之前向卫国借兵,一起抵挡。这样卫国也是很乐意帮他们抵挡的,因为唇亡齿寒嘛。但是像现在的情况,黎国君臣就像是扶不起的阿斗,即便现在帮他们复国了,用不了多久需要再帮他们复国一次,那不是做了无用功嘛。
《孙子兵法》中说:胜不胜在敌方是否强大,败不败在自己是否准备充分。自己握有足够的筹码,才能进退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