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刚教授在一开始便向大家介绍了环境的概念和分类,主要的环境问题(水污染、大气污染、废弃物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等)及其原因,并以《寂静的春天》为起点向大家介绍了上世纪60年代以来的全球环境保护运动,同时指出,环境问题是全球各个国家共同面临的重要问题,需要全人类共同应对。
之后,余刚教授聚焦到中国的环境保护。首先是中国的环境保护治理结构和环境法规标准体系,介绍了从1974成立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到2008年成立环境保护部的历程,说明了环境保护部以及与环境保护相关各部委的职责分工,解释了《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国家法规和地方环境保护法规以及环境标准。环境组的一位同学对中国有如此多的环境保护法规但一些地方环境污染仍然严重表示疑惑,余刚教授解释说,在一些地方的发展中,政府过于追求经济增长,没有严格执法,导致环境问题突出,目前各级政府在确保经济稳定发展的同时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在对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中,加大了环境保护、资源消耗、生态效益等方面的权重。
之后,余刚教授从中国水资源现状和能源结构出发,指出我国存在人均水资源量不足且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利用率和能源效率低、能源结构过于依赖燃煤、水污染和大气污染严重等问题,总结了我国在过去二十多年中在污水处理、大气污染控制等方面取得的成绩,介绍了2016年我国主要江河湖泊和近海海域的水质状况以及重点城市的空气质量状况。有同学担心中国的污染是否会给其他国家带来影响,余刚教授说,不同区域和不同国家之间的环境都会相互影响,但具体影响如何,需要科学地收集与分析数据,不过余刚教授表示,解决区域环境问题,需要区域内相关国家建立良好的磋商与合作机制。
余刚教授还介绍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这一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说明了中国的POPs问题以及履行《斯德哥尔摩公约》的成效。最后,余刚教授介绍了我国“十三五”期间环境保护工作的主要任务。
在提问环节,一位同学以湄公河为例,指出多国管理一条河流的模式,余刚教授回答说,即使在中国国内,也存在不同省市管理一条河流的情况,需要从流域层面综合考虑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等问题,建立流域内各政府机构磋商和协调机制,并共同行动。
中关村科技园参观
科技发展之快,令人惊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