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稻盛和夫先生的《活法--修订版》感触颇多。我也经常会思考,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财富?可每当完成一次购物也并不能让自己持续开心和满足。在这本书里找到了答案。是提升心性,磨练灵魂。我们所经历过的挫折,坎坷都是用来磨练我们灵魂,提升我们的人格。把苦难看作考验、看作机会,我们需要这样来思考问题因为思维方式就决定着人生的方向。犹如断舍离,应该及时清理生活中的负面事物,让自己生活在一个积极的,有感恩心的,充满善意的,勤奋的氛围中。并追求正确的人生观,追求做人应该的姿态。如此以往,你的人生终将会是美好的。世事难遂人愿,不如意的人生,就产生于你自己消极的想法。一个人的人生就是他思维的产物。如果把“心不唤物,物不至”当作自己坚定的信念,就会如愿的在其人生中出现。因此要想做成事情,首先要思考“要这样、必须这样”,这种愿望比谁都强烈,热情达到燃烧的程度,这比什么都重要。能力和努力程度几乎相同的人,有的成功了,有的失败了,他们的区别在哪里?原因在于他们所持的愿望在高度、深度、热度、大小程度上的差异。如果真的想要做成一件新的事情,不可或缺的首先就是“强烈的愿望”。
当我们开始创业,有了新想法,新点子的时候,想征求一些人的意见,但每当此时,那些人总是反应冷淡,他们总是有他们的一面之理,分析的也相当敏锐,然而他们举例的全是“不能成功”的消极理由。再美好的想象之花,经他们的冷水一浇,也难免萎缩凋零。本来可以做成的事情也做不成了。这时候,你需要更换商量对象。不要和经常用聪明头脑用于悲观分析的人做商量,而需要找一些理性不足、感性有余的人,他们总是赞同“很有意思,一定要试试。”在事物初期构思、构想的阶段,恰好需要这种由乐观派营造的乐观气氛。但是在事物已经构成后,到达具体计划时,就应该基于“悲观论”,设想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仔细、慎重的分析,制定周密的计划。“乐观构想、悲观计划、乐观实行”,这是成就事业、变理想为现实时必须的态度。这时候心态就会决定命运。在改变自己心态的瞬间,人生就出现了转机。此前的恶性循环被切断,良性循环开始了。人的命运绝不是天定的,它不是在事先铺设好的轨道上运行的,根据我们自己的意志,命运既可以变好,也可以变坏。思想是画笔,人生是画布,人的思想不同,人生的画卷也不同。你的人生由自己创造。
在我们人生的原理原则里,还是以单纯为好。我们往往有一种倾向,就是将事物考虑得过于复杂。其实,事物的本质极为单纯。“只有额头流汗,靠自己努力赚来的钱才是真正的利润”。就这么简单。这才是做人的正确原理原则。也就是为什么日本能盛产那么多匠人。大家都遵循着这个原理原则。在一个,“体验重于知识”,这也是很重要的原理原则。也就是说,“知道”未必等于“会“。千万不要以为知道了,就等于会了。比如:你看一本手工书,了解里面的各种名词,各种做法,但是迟迟不动手去操作,不做练习,更不做创作,也只是处于知道的层面,并不能称之为会。
我们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喜欢“就是最大的动力。愿意、勤奋以至于成功,这一切都产生于“喜欢”这个母体。只要喜欢、热爱、热情自然涌出,努力也不再话下,就会进步神速。旁人看来你很辛苦,但你自己根本不觉得苦,反而乐在其中。我们要以利他心度人生。什么时候人的内心会充满深切、纯净、极致的幸福感呢?绝不是私利私欲获得满足的那一刻,而是利他行为开花结果的时刻。为他人尽心尽力的行为,不只是对他人有利,最后福报会回到自己身上,对自己同样有利。 我们身上发生的各种事情,都有其产生的原因。这原因不是别的,就是我们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你在想什么做什么,都成为因,而必生其果,你对所生结果如何应对,又成为因,有必有所果。这种因果规律不断循环,构成我们的人生。思想的行为就是种子,它必然结出相应的果实。如果我们磨练了心志、提高了心性,就能带来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