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亚伯拉罕.马斯洛(1908-1970),人本心理学之父,《动机与人格》是他最重要的著作之一。这本书中,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论、自我实现理论、无动机理论、心理治疗理论、高峰体验理论等。这本书奠定了马斯洛的学术地位。
译者许金声写了一篇非常精彩的前言,解决了一些像我这样的菜鸟的基本问题。
1、需要层次论的层次到底有几个?
其实我们现在看到的那个网上到处都是的三角形,那真不是马斯洛的原创,由于原著中对层次的论述有一些模糊,所以,有5层次说和7层次说,主要的区别就是是否将认知需求和审美需求加入层次论中。通过对马斯洛晚期作品的研究,把认知需求和审美需求用"超越性需求"来代替,作为第六种需求,这样,需要层次论就明确地扩充为6个层次,这样人类的动力结构就更加充分了,也可以和"身,心,灵"的"大健康"概念对应起来。
2、需要和动机概念的区别
需要need和动机motivation,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需要是对应于日常欲望的一个概念,是产生日常欲望的主题因素,是更根本的东西。动机是需要对行为的现实支配力。举例来说明,我想有更多的钱,目的是想买一辆豪华车,因为我看到邻居有一辆宝马,这让我觉得低人一等,所以我要一辆更豪华的,这样我就可以维护自尊心,并得到别人的羡慕和尊重。如果从最浅表的欲望"钱"开始追溯,发现我其实是想要一辆车,而要车其实是想要别人的尊重。所以,最后追溯到的需要实际上是自尊需要。在这个例子中,自尊需要是"需要need",汽车是"动机motivation"。
3、关于需要的"满足"问题
这6个需要是以什么样的顺序出现的?是不是只有当较低级别的需要得到满足,更高一层的需要才会出现。
马斯洛的叙述是这样的,"对于我们社会中的大多数正常人来说,其全部基本需要都部分地得到满足,同时又在某种程度上未得到满足......为了说明情况,我可以任意假定一些数字,也许一般公民大概满足了85%的生理需要、70%的安全需要、50%的爱的需要、40%的自尊需要、10%的自我实现需要。"
为了更好地理解,我觉得马斯洛提出的优势需要的概念是值得记住的。所谓的"优势需要",就是说,在不同的阶段,各种需要对人的行为的支配力是不同的,在所有的基本需要中,对人的行为具有最大支配力的需要就是"优势需要"。
这个对于组织中如何进行激励体系的设计是非常有价值的。